要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信心出发,在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上绝不软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唯有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信心,才能更好地保持战略定力,以强大的国家意志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某些西方国家宣扬其新闻观的目的就在于企图通过影响和控制舆论走向,让我们的民众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不战而胜”。因此,不管是新闻舆论事业还是新闻传媒产业,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必须大力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舆论导向上,必须牢牢着眼于推动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守。
要从坚持群众路线出发,在保障新闻舆论真实性上绝不走偏。马克思主义认为,唯有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闻舆论的真实性才有根本保证。1942年,毛泽东同志曾为《解放日报》写下“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便捷,但也更容易出现作风浮躁、脱离实践的倾向,导致新闻失真,甚至被国内外别有用心者误导与利用。因而,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都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坚持用事实说话。
要从“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出发,在强化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上绝不放松。一些人以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为借口,消解、拒绝“政治家办报”,实则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图。恩格斯就曾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在市场观念盛行的今天,新闻舆论工作者尤需大力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
大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舆论斗争的核心是争夺话语权。话语权越大,意味着设置议题、引导议程、控制舆论走向的能力越强,也就越能应对他人的话语攻势;相反,缺乏话语权,就会“有理说不出”。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迫切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从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
要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当前,国内外之所以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观点和说法,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以更为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国内外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理解中国特色。特别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而言,要着力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好中国实践、提炼好中国经验,使我们的对外话语更加具有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上一篇:让世界看到真实、开放、自信的中国 下一篇:张德江宣布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