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翻开书读不下去,刷手机心又发虚, 阅读日来了,给你开个两字药方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16-04-22 10:30:29 编辑:王静 作者:毕诗成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20160118193817_e240bc7e9df3abcd70afbb6db22660e4_2.jpeg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个鼓励全民阅读的日子。各大书店、网店热闹的促销,让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多了一点“过节”的喧嚣。而对于网络时代的阅读者来说,有太多的人正陷入一个纠结:

  翻开纸质书,好像是有点与生俱来的崇高感,可翻几页就有点没耐心,忍不住抓过来手机看几眼;而指头不停在手机屏幕上戳戳戳,欲罢不能之余又忍不住发虚,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堕落,越发浅薄了几分?

  关于阅读,下面几种人的描述,你或许可以对号入座:

  有人指责天天看手机的人玩物丧志,呼吁“远离手机,减少伤害”;

  有人惭愧地说自己没时间看书,几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了;

  有人感慨自己刷微博刷朋友圈如同“阅奏章”,不知不觉就一晚上,搞得跟患了慢性病一样;

  有人做扼腕壮声称要“戒网戒朋友圈”,结果没几天就被发现早就偷偷重新用上了……


  你属于哪一种?什么?没对上号?那再给你更清楚的三种分类:

  一类人是忠实的“书籍粉”,认为只有拿起书籍,才能得到心灵慰藉与精神充实,他们藐视电子阅读,觉着那是时代的毒草,“读书才有长远的广阔世界”;

  另一类人是忠实 “手机党”,在网络上跟着潮流欲罢不能,认为网络时代没必要死守着“读纸书”,一年也不翻几本,“你才是读书人呢,你们全家都是读书人”;

  第三类人则介乎两者中间,不极端,却很纠结,翻书没了耐性,刷手机又有负罪感,浮不起来,沉不下去,莫衷一是,“脚踩两只船”,心里直晃悠。

  这实乃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心理冲击。与扑面而来的互联网为伍,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可避免的宿命。

QQ截图20160422103820.jpg

  我们来说,其实是在传统的读书与新潮的看手机之间,好像还没找到应有的平衡文化。拿起书,似乎代表着一种高雅与文化;拿起手机,似乎代表着一种追逐潮流的肤浅与碎片;一手拿书一手拿手机,精神没分裂算你命好。

  毕某自己一度就陷入这种莫衷一是的情绪中,直到最近的某一天,翻了一会儿手机,又翻了几页书,又用了用阳明先生的内功心法,突然悟了点味道,豁然开朗,内心和解,于是鼓捣出这两个字的药方——专念。

  当前社会摆脱手机、互联网无疑先滋生内心的脱节恐慌。但每天1~2小时的“手机戒断”不会让你不知所措,从功利性上讲反而能稳定增强你的软实力。

  乱翻了几页的那本书是《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一个叫霍华德*莱茵戈德的美国学者写的,他提示说,要想在网络时代不淹没在浮躁当中,每个人则必须构一种数字公民应有的五个网络素养:管控注意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调力和联网的能力,“聪明地使用社会化媒体,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种提示下,我意识到“专念”二字在阅读这件事中的重要:

  张开眼之后,并不是漫无目的、完全被网络牵着走,而需要不断自我警示,自己正在看什么,有什么价值,如何延伸思考,并借助网络即时搜索功能,以问题导向,探究明白更多的东西。


  专念:

  通过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专念”,将看到的东西横向化(联系学习,扩充感性),或者纵向化(追根溯源、扩充理性),会发现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会被粘合起来,令自己有更多的获益。而不再是“看了一晚上,不知道看了啥”——如果再加上一点记录下来收获的习惯,则更加美妙了。

  比如说,昨天大家都在朋友圈看到了Papi酱卖了2200万广告的事儿,如果是看个热闹,看看也就罢了,“朕知道了”,你的思维很快会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今天问你网红的逻辑、营销的要义、罗胖们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估计也说不清楚;但如果愿意拿这么一个“喧闹”的事情做引子,一路探究下去,把各种逻辑搞得清清楚楚,显然收获才是自己的——不以热闹为耻,且以门道为荣,你会发现,它的外围阅读研究,足以如同撑起一本书的架构。“朕知道了,朕也明白了”——你还说我不读无术?

  当然,就如同日前很流行的一本法国著作《别想摆脱书》描述的那样,书籍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代表的一种人类文明不可能被简单代替掉。我从来没有否定书籍的意思,只是想说的是,多一点“专念”的意识,至少可以在传统阅读与网络电子阅读中,寻找一种“和解”与互通,让我们自己不纠结,向前看,往前走,穿越或许有的迷茫。

643d6e58g83da2c54b8f6&690.jpg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别想摆脱书》里写到,书籍就像是一种“知识或想象的轮子”,任何技术革命都不能阻止它的转动。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个主语似乎可以改为“阅读”——不管是书籍,杂志报刊,拟或网络电子阅读,甚至是朋友圈里的阅读——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够照常转动起来。就如同说,你要探究思考一个命题,从图书管浩瀚的书籍中一本本翻找答案是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搜索框,通过海量的网络超链接,同样也是一种方式。

  对于天天念叨着诗与远方的人来说,手机生活并不只有“眼前的苟且”,也不要把书籍描绘成高高在上的“诗与远方”。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可以在书籍里,生活也可以在手机里。很多新兴与传统,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的。我们需要警惕手机阅读为代表的信息碎片化,但大可不必陷入深深的内疚,甚至只有分道扬镳才可以。阅读的关键,是你做了阅读与想象的主人,还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游魂——逐流太易,迷失太易,寻驾驭阅读,还是被生活驾驭,取决于自我的检省与控制。

  整体来说,国内对于网络文化心理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指导网络公民如何置身在新科技潮流中不被淹没,还远远不够;手机消费者的自主管理,多数还在 “戒了开、开了戒”的低水平阶段。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专念”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概念,每天专念一两个小时,会令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多的精神聚合与知识精进。让“手机党”也懂得多一些阅读的味道,也懂得如何踩在知识与想象的轮子上,不仅是与现实的和解,更是与时代的共生。

  正在刷手机看我这碎片化文字的那位同学,吃下这枚“专念”的药丸吧。

  放下执念,立地专念,顿感成我。


相关热词搜索: 痴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