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讯(记者 李明轩)“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今年的五月一日是第12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举办“听国家电网劳模的故事”主题活动,来自西安、延安、汉中等地市供电公司的11名基层员工,以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供电人平凡岗位铸就伟大梦想的点点滴滴。
让梦想在大山深处延伸 十七载默默奉献
来自商洛供电公司的宁启水在十七年里,用他的实际行动来保障他所管辖的4个村庄486户村民的正常生活用电。虽然用户只有486户,但全部散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间。仅抄表收费一项,每月步行的路程在380千米以上,需要近乎15天时间,早晚两头不见日,才能走遍山山峁峁的农家,年年月月如此,一坚守就是十七年。走过的路程已经超过7万米。在宁启水17年工作经历中,他摔伤过,被马蜂蛰过,被深山的野猪、毒蛇惊吓过,被猎人的兽夹夹伤过。但他从不言苦,总是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山区电工的职责。他说:“电是这些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保障,我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啥,不能耽误群众用电大事。即就是将来山上只有一户人家,我都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商洛供电公司宁启水背负着为群众送的物资在行进途中
电网检修的“金牌工匠” 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见到陈琦,你会觉得他是个标准的“理工男”,永远是一副厚重的眼镜,和一头被安全帽压得凌乱的短发。可一到开关检修现场,平时木讷、安静的他,就像孙悟空附体,立刻精通了十八般武艺。他扎根检修一线22年,用心守护着电网设备;他善学习、肯钻研、爱记录、能吃苦,对检修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在他的身上,有着电网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且不说陈琦基本功扎实,光听声音就辨得出故障;不说他记忆超群,各种规程了然于心;光是工作22年来,解决设备疑难杂症总结的新点子、新方法,他就写了好几个本子。叫他“金牌工匠”,就是因为他对待设备,具有这种工匠精神所崇尚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且总能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做到极致、焕化新意、达到新巅峰。
渭南供电公司陈琦在对设备进行检修测试
全国劳动模范周红亮 秦岭深山保电巡线
秦岭深山的冬季,零下20度左右的气温,常会造成线路被冰雪包裹而影响正常供电。上世纪70年代,宝鸡供电局秦岭融冰变电站在全国首创“带负荷融化线路覆冰技术”。 1996年7月,刚满20周岁的周红亮参加工作来到这里,传承着老一辈电力工人无私质朴、创新奉献的精神,日夜坚守在融冰站上,每次都要进行5个小时的分相融冰操作,直至导线覆冰完全消除。次日一大早,他们还要带着红外线测温仪、望远镜,冒着严寒,破冰开路,前往线路上观察当晚融冰情况。饿了,拿出一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啃一啃,渴了,把快结了冰的矿泉水放在衣服里暖一暖,喝上一口继续前行,直到巡视完融冰线路他们才返回站上。尤其是春节前后,更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塔上的绝缘子……在20年的巡线工作中,周红亮记下的巡线记录有十几本。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数字,体现了一名普通巡线工人执着的钻研精神。曾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巡线工“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巡线的”。其实,巡线工的辛苦何止这些?在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在荒芜的秦岭深处,踩着过膝的雪,巡视线路、除冰保电;在暑难耐的夏日,他们爬在可以煮熟鸡蛋的铁塔上维护线路,处理故障……
宝鸡供电公司周红亮在风雪中巡线
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外联部副主任张伟称,“他们以坚定的信念追求、高昂的劳动热情、不竭的创新理念、执着的开拓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引领着三万六千名国网陕西电力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战胜艰难、建功立业。他们都是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他们用坚持诠释了国家电网“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编辑:周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