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蓝田83岁老人历时20年 翻译出《诗经》新注解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16-06-04 18:27:09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 苗巧颖/文 黄利健/图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译的《诗经》出版了

  蓝田有位老人,打从退休起,就写起了他酷爱已久的诗歌,出版了自己写的诗歌后,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历时20余年,如今已83岁的老人、赋予了《诗经》中一百四十首古典诗歌新的注解。让老人欣慰的是,他的这本心血,已经出版了。

  八旬老人译《诗经》 退休前是银行职员

  老人名叫张夫初,今年83岁,退休前,是蓝田县农业银行的一名职员。对于文化程度,老人说,用现在的叫法就是小学六年级的水平。但生于1934年的张夫初,在幼时是上过私塾的,一直学到《论语》。对于古典文学,他还是很喜欢的,但一直忙于工作,就搁浅了,直到退休,他又把这一喜好重新拾起来。

  给华商报记者举荐老人出版《诗经精华新译本》一书的、是蓝田县人蒋武安。今年58岁的蒋武安曾经也是高中的一名语文老师。

  对于代表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之作的《诗经》,蒋武安说,里面的部分内容在高中的课本里有,可是教参上的注解有些很生硬,无法表达诗歌形象化的东西,直到他 2011年遇到张夫初、看到老人的手译稿后,他才知道,诗经中那些精典的诗歌,原来还可以这样注解。 “我仔细浏览一遍他的译稿,觉得他的译诗,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原诗的立意、主题思想来翻译。”

  张老认为,《诗经》主要反映的是农业时代的劳动、爱情、战争、徭役、风俗、地貌等社会生活,他翻译时较为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全篇内容协调、统一,不能断章取义,以辞害意。注重形象化,文学性,生动感人,而且敢于不囿与前人之见。

  昨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蓝田张老的家中,见到了张老翻译的《诗经精华新译本》,全书分为译文,札记,注释三部分。蒋武安介绍说,与之前部分版本的《诗经》不同的地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业方面。例如《周颂.载芟》中的畛,有人解释是田畔的路径。张老认为,这首诗歌写的就是陕西一带的事情。畛就是田地的长短。陕西方言里至今还有庄稼人常常说的一畛子地,一吊子地的说法。《黍离》中的黍和稷字,学者解释是小米和高粱,张老认为应该是糜子和谷子。并且引宋人《三字经》稻梁菽,麦黍稷为证……

  经过考证,给予古典诗歌新的注解,让张老手译的新《诗经》吸引了多家出版社的眼球,最终,由香港一家出版社,为张老翻译的140首古典诗歌给予出版。

  译出新意 缘于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

  在说到创作过程,较张老大两岁的老伴说,“这20年来,他每天睡觉就三四个小时,有时候晚上一直译到三四点了,躺下想起什么了马上又起床,哪里也不去,就喜欢看书,写诗歌……”老人指着满屋的书说,“你看看,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对于这本成功出版的《诗经精华新译本》,张老说,其实他也曾想过放弃,尤其是在译到句子较长的《氓》时,一度译不下去,觉得自己古文功底不扎实,还找了附近中学的语文老师给把关,结果对方要去手稿要复印,说这样新的注解从来没见过,很喜欢,想讲给学生们听……张老说,这位老师的肯定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才坚持下来。张老说,能译出新意,也跟他有着丰富的农村底层生活经验有关。

  作为为张老新书写“跋”的蒋武安,他在“跋”中这样写道:“在目前商业大潮下,人们忙活地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有几个人有能坐十年冷板凳,去孜孜不倦地倾注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之中。在大力弘传统文化的今天,还有一位默默执着地坚守在国学阵地的老人,拿着沉甸甸的这二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不由我深深为之感动。这里面体现着一位耄耋老人的多少心血啊!”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文 黄利健/图

相关热词搜索: 蓝田 83 老人 历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