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系列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完善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体系,彰显党中央的战略思维、全局观念和重点论。
明确一个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韩庆祥这个总目标的核心之一,就是为治理国家构建现代化的制度模式,处理好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破除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体制机制弊端,破解利益固化藩篱。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求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做出一篇好文章来。
抓住一个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是“全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改革进入深水区,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
……
李君如注意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全面”“综合”“统筹”“全方位”是高频词。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不是线性的而是把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部署和推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
突出一个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党中央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时,有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就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如果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车头”,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发挥牵引作用的“主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二字之变化背后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定位,对中国改革无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