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记者带“长安”卷轴走遍里约 两座城市跨时空对话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16-08-15 06:46:02 编辑:李晨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里约写“长安”

  华商报记者携中国汉字卷轴和扇子走遍里约

  长安到里约,近20000公里,华商报记者携带写有汉字“长安”的卷轴走遍里约的奥运场馆和大街小巷,让全世界游客感受书写和欣赏“长安”这两个汉字的乐趣。昨日,当印有“长安”二字的卷轴被华商报记者带到奥运圣火下并被打开时,两座古老的城市,因为奥运会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奇妙共鸣。

  奥运场馆外

  巴西潮大叔酷爱“长安”发音

  作为华商报“奥运在长安”大型活动的里约现场部分,华商报记者将写有“长安”二字的卷轴和扇子带到了里约奥运场馆区,没想到,“长安”两个字一下子就火了。

  华商报记者在场馆的休憩区设下了一个写字台,举办了一个迷你的书写汉字活动,吸引众多外国游客驻足。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美国游客,自告奋勇上来要写“长安”俩字,你还别说,写起来有模有样,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个中国通。写完之后,他还要摆好pose让华商报记者为他拍照。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叫友松的巴西大叔,这位光头、墨镜、留着漂亮胡子的潮大叔一身机车服,写完“长安”二字后,他通过旁边的巴西华裔女孩问华商报记者“长安”两个字怎么读。得知发音后,他冲着华商报记者竖起了大拇指,“好听,我要多念几遍,我还要为这两个字写一首歌。”说着说着,他一边念叨着长安,一边一溜烟走了。

  在奥运场馆外,当“长安”卷轴被打开时,吸引了一大群巴西本地人的注意,特别是一位会讲英语的巴西少年,他穿着巴西足球队配色的卫衣,对来自古老东方的书法感到非常好奇,他不仅要拿起卷轴来让华商报记者拍照,还要让华商报记者自己拿起来卷轴他来拍照、摄像,原来,他要发社交媒体,向同伴们展示自己的经历和成就。

  奥运圣火下

  长安、里约实现跨时空对话

  里约当地时间8月5日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巴西马拉松运动员利马点燃奥运主火炬后不到一小时,在里约老城区的的标志性建筑物——坎德拉里亚教堂对面,来自贫民窟的14岁男孩乔治·戈麦斯点燃了“人民圣火台”,而见证这一时刻的不是各国政要,是数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们。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来到南美大陆,而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出现主场之外的圣火台。

  走遍里约的“长安”卷轴已经将西安连通了里约,并来到了奥运场馆门口,如果能够将“长安”带到奥运圣火面前,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过,从奥运场馆区到老城区的圣火所在地并不容易,在转了一趟BRT、两趟地铁后,经过一个多小时,华商报记者终于到达了位于老城区的奥林匹克大道,尽管这里被称为“老城区”,但高耸的大楼间杂着各式老建筑,再加上川流不息的人潮,还是让人有一种置身高级商业区的错觉。而2014年采访世界杯的时候,华商报记者就差点在这样的地方被抢。这一次,仍有几个人尾随,绕过几条小路,甩掉尾随之人后,终于来到了奥林匹克大道,顺着人流再往前走,远远地就看到了奥运圣火台。

  圣火台对面,有一座大约四五米高的山丘,上面站满了人,大家都只有一个动作:跟圣火合影。一位里约当地年轻人告诉华商报记者,很多人像他一样买不起开幕式门票,能这样近距离接触圣火感觉非常好。于是,“长安”就在这里被展开,瞬间,大家除了和圣火合影,就开始和“长安”合影,中国书法和奥运圣火在瞬间成了永恒的图景。

  一位巴西老人告诉华商报记者,这里原来是个破旧的港口,现在因为圣火变得很热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说:“大家都要习惯巴西人在最后时刻解决问题。”2014年世界杯之前,全世界都对这个国家充满疑虑,但巴西人仍然奉献了一届精彩的比赛。2016年的里约,尽管外界对其“恶意”不断,但里约仍在尽力让首次南美奥运会成为特别的经历。

  两个中国80后小伙——

  骑自行车来看里约奥运,却撞上了“长安”

  从中国坐飞机到里约,行程大约1万多公里。那么要是从中国骑自行车到里约呢?两个骑友的答案是:4万多公里,而且他们还真这么干了!

  昨日,华商报记者在里约圣火台附近偶遇了两位中国骑友,他们是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碰上的。来自江西瑞金的朱志文骑行4年,码表上显示,他来到里约时骑行总距离已经达到40236公里,而来自北京的于旸骑行3年,来到里约时的骑行总距离达到了43000公里。

  “这样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华商报记者问。“没有意义,可能只有在路上的人才会理解吧。”朱志文说。不过,当“无意义”的骑行碰上“长安”与“里约”跨时空对话,两人还是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他们以及另一位中国媒体记者一起和写有“长安”的扇子合影。

  江西小伙朱志文

  花1000美元看开幕式

  4年前,26岁的朱志文从上海出发,骑行亚洲7国,后又经中东入非洲,穿越非洲大陆,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巴西是他骑行到达的第29个国家。

  朱志文给华商报记者看了他的相册,在伊朗拍的护照照片上,他还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帅小伙,而眼前的他已经是一头小辫,胡子都有四五厘米长的黝黑汉子了。为了看里约奥运,朱志文并不是坐飞机来到巴西再骑行的。在奥运会开幕前4个月,他从被称为“世界尽头”的阿根廷火地岛首府乌斯怀斯出发,一路骑行穿越智利、阿根廷,从伊瓜苏进入巴西,并在开幕式前一天骑行至里约热内卢。

  朱志文说,他曾在南非开普敦遭遇暴力抢劫,头部受伤,不过对里约的印象不错,街头的巴西人不仅对他笑脸相迎,甚至还有小伙子要帮他修车。8月6日,朱志文出现在了奥运会开幕式现场,门票是从一位朋友那里原价买的,花费1000美元,朱志文在微信回复朋友说:“决定一年不吃肉不喝酒,赶紧撰稿20篇。”在现场,朱志文激动地连发4条朋友圈,在中国代表团出场后,他在看台上大声喊:“中国队,加油!”

  离开巴西,朱志文将重返阿根廷,他的目标不仅仅是骑行,而是攀登南美最高峰、海拔6961米的阿空加瓜峰。

  北京小伙于旸

  骑行三年才花了2万多块钱

  与朱志文一直在路上不同,北京小伙于旸则是先在国内工作一年,赚够了钱才出来骑行。即便是这样,骑行3年的于旸骑过的总距离,竟然比一直骑行了4年的朱志文还要多出了2000多公里,而且才花了2万4千多块钱。

  原来制定周游世界的计划时,于旸给自己选了一条最长的路,从北京到好望角。2013年3月,他只带了8000块钱就出发了。“我属于比较抠的。”于旸甚至有些讨厌花钱,从小父母就教育他“凡事要节俭”,无论是在旅途还是平日生活里,多花一块钱都会让他觉得别扭。在三年多的骑行时间里,于旸只住过五六次旅馆,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自己的帐篷里。

  工作攒钱、旅行途中借钱、回家还钱,于旸的骑行总是这样的节奏,他对工作不是很看重,“随便找份工,赚了够出发的钱就辞,中途不够就管别人借。”于旸的母亲就是个标准的背包客,而从于旸3岁开始,父母就会带着他出去,等到了大学,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走遍了。

  于旸曾在赞比亚突发疟疾,在帐篷里躺了三天才好转,“不过我只要在路上,就不会停下脚步”。目前于旸正在等待着去秘鲁的签证,他想去看看纳斯卡线条,还想去智利看看马丘比丘。

  中国耐力王在华商报上写下“长安”

  陈盆滨:田径比赛会破很多纪录,因为巴西冬天比赛很爽

  里约奥运会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中国耐力王陈盆滨,他带领一支中国跑团,用在里约海滩上奔跑的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奥运军团创造佳绩。他得知华商报里约连通西安的活动后,特别要求在华商报记者随身携带的一张华商报上写下长安二字,“我要参与这一活动,我觉得蛮有趣的,这两个汉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城市,更是一段历史和精神。”

  2015年,陈盆滨完成了100天100个马拉松的壮举,该项活动不仅是对陈盆滨的极限挑战,也起到了推广跑步的作用。今年,陈盆滨又与2万名大众跑者完成了多个城市的100公里挑战。

  这次,陈盆滨团队在奥运会举办地里约完成终点站的比赛,本次里约站从弗拉门戈出发,途经科巴卡巴纳海滩等当地8个风景迷人的海滩、6座里约城市地标性建筑、5座2016里约奥运场馆,使跑者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奥运的气息。活动中,跑团始终非常兴奋。在冲过终点时,跑团的成员们热烈击掌相拥,陈盆滨也把自己的跑鞋收藏起来,准备将其作为一生的纪念。

  在陈盆滨回国当天,华商报记者在他的住处独家专访了他,陈盆滨表示感受奥运氛围非常幸运,并透露未来的目标是重新参加之前参加过的一些极限跑比赛,并努力提升成绩。他说,预感这次里约奥运田径比赛将会有很多纪录被打破,因为“在巴西的冬天跑步真的很爽。”

  说完这句话,他就打包行囊回国了,而几天之后,王军霞保持了23年的女子万米纪录宣布作古。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特派巴西里约热内卢记者 赵蔚林 采写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 20000 公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