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 构件复杂工艺精美远超想象
杨军昌说:“萧后的这件冠饰与我们以前成功复原的李倕冠和裴氏冠相比,结构最为复杂。但由于保护技术的及时介入、保护措施的实施,萧后冠上一些脆弱饰件的形状得以完整维持,一些痕迹也得以保存,加上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使得饰件材质和古代工艺内涵,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揭示。”
在实验室中,杨军昌指着摆放整齐的众多冠饰构件一一给记者介绍都运用了哪些工艺。据项目组专家们对每一处构件的分析和研究表明,目前已知的萧后冠上包含的材料有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工艺则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铸造、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不仅如此,实验室考古清理还运用了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3D扫描等先进的检测分析方法。让当初发掘时像一团“腐朽金属物”的萧后冠,在系列高科技手段面前露出“庐山真面目”。
杨军昌说:“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结合无损的X光探查,我们已经明确了萧后冠饰的框架结构和花树的分布。”为了进一步说明冠饰的结构,杨军昌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纸质的框架模型,他拿着纸质模型耐心地为记者解释,这个冠是如何由2个博鬓、2道呈十字交叉的“梁”和3道呈环带的“箍”组成基本架构,然后在框架构件上又如何分布了13颗花树。而2个博鬓是固定在第三道“箍”的后面两侧、加饰宽度与第三道“箍”相同的装饰带;2道“梁”中的“中梁”沿着额的中间向后延伸到后脑位置,“侧梁”则大致从一只耳朵的后部到另一只耳朵的后部位置,均变成U形并在头顶部相交连接。
随着清理工作的逐渐深入,专家们清晰地看到3道“箍”从冠的顶部往下依次排列,与“梁”垂直相连,第一道“箍”是个半环带,箍于后脑位置,第二道、第三道均为圆形带。冠后的第三道“箍”上还装饰有3层“水滴形”饰,被称为“后兜饰”,这些水滴形饰件分别以3、4、5的数量排成3层。而冠饰上的13棵花树,则以“中梁”为中心对在前额上部有2棵,后脑位置1棵外,其余10棵对称分布在冠的两侧。“这些花树与框架连在一起,表面是直径5毫米的铜柱,铜柱外面包了一个直径30毫米的木质的楔子,一束束弹簧状的鎏金铜丝串联的花朵插在木头上面,就形成了一棵棵花树。这些花树随着佩戴者走动时的身体晃动会产生微微颤动的效果,看起来活泼而灵动。”杨军昌说。
编辑:靳聪
上一篇:中国将启动地球深部探测计划:2%的能量用5千年 下一篇:新疆一单位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 农业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