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政企资讯 > 正文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俄罗斯主题作品推荐

政企资讯 华商网 2016-09-07 10:59:39
[摘要]俄罗斯——我的烟火可不寻常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加盟国,有着超雄厚的资本和重要的国际地位,“战斗民族”的名号不是盖的。

3.jpg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的两位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则承托于家庭和国家的高度,创作着代替自己发声的作品。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45年出生于莫斯科的艺术世家。他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

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如此的家庭环境给了他接触电影的良好机会。

14岁时,米哈尔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纪作业中拍了一个女人离去的镜头。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接触年轻时代的苏联电影界著名人物: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乌尔班斯基、古拉亚等。

米哈尔科夫受到皆为诗人的父母的影响,接触到的文学世界很是宽广,其中,契诃夫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米哈尔科夫多次用影像重现了契诃夫作品的精妙之处。他1976年的作品《爱情的奴隶》因其“契诃夫式的机智”获得了国际声誉。

1977年的影片《失声琴》,主要基于契诃夫的第一个剧本《普拉东诺夫》和其他几部小说改编而成。而正是《失声琴》令米哈尔科夫扬名国际。

4.jpg

《失声琴》

1987年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睛》,是米哈尔科夫另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而这部作品,也是他对于热爱的契诃夫式作品的回归。

俄国历史与现实也是米哈尔科夫十分关注的内容。相关题材的影片量多且质优,可见他倾注了大量精力于此领域。

5.jpg

《五个夜晚》

1978年的《五个夜晚》,米哈尔科夫颇为有效地捕捉了苏共二十大召开时的时代气氛,基本采用室内剧的形式,以心理刻画见长。同年,他还在哥哥的史诗片《西伯利亚叙事曲》中扮演角色。1979年的《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其浓郁的俄罗斯韵味,使其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从早期对历史的追述描述,到后期通过历史题材间接探讨“现代性”转而与现实直接“相聚”,都充满了对于社会的思考。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上一篇: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星光熠熠 彭于晏要来了! 下一篇: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雁南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