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西安到上海有高铁 老人自制横幅"阿拉要回上海"

西安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16-09-11 06:35:18
[摘要]昨日上午8时45分,这趟高铁载着695人从西安北站出发,标志着西部高铁首次与东部高铁直连握手。

  >>双城故事

  华商报10名读者参加首班陕沪高铁往返体验活动

  “打个盹的时间就见到我的孙子”

  昨日,华商报征集的10名读者也有幸登上首班陕沪高铁参加往返体验活动,他们有的是上世纪70年代因为支援西北来到西安,有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往返上海做生意,也有现在上海西安两地经商的商人。

  从40多小时到6小时感受时空穿越的奇迹

  读者殷惟青是上海知青,16岁那年支援大西北到新疆工作,在新疆成家立业。后跟随丈夫回到西安,但她的兄弟姐妹都在上海。殷惟青说,自己每年都要接待从上海来的亲戚朋友,而自己也每隔两三年都要回上海一次。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上海来西安,要坐两夜一天,那时候还没有长江大桥,火车要摆渡,来回一次真的特别累。后来坐火车也要15个小时,而且很难买到票,我这些年为了在上海和西安之间来回,不知道托了多少人,排了多少队。高铁一开通,终于能舒舒服服回家了。”

  殷惟青这次来上海,要去看望她80多岁的老姐姐,她在朋友圈里发消息说:“非常幸运,体验了第一趟西安到上海的高铁,几十年西安到上海感触太深,感谢华商报组织这次活动。”短短半小时,就得到朋友圈50多位好友的点赞评论。

  高铁上抽空谈生意 一天内到上海办多件大事

  读者朱纳新是一位频繁往返于西安和上海之间的“空中飞人”,因为他在上海和西安都有业务。昨日,朱纳新乘坐郑徐高铁从西安到上海,除了作为体验之旅,他还打算办好几件大事。

  “确定了我要体验郑徐高铁的消息后,我的几个生意上的伙伴都要和我约时间谈事情,因为我去上海只有一个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我必须合理安排,其中一个朋友说,他可以在高铁上和我谈。我本以为他是开玩笑的,没想到他真的买了从徐州上车到南京下车的票,所以我们有一个小时时间谈事情。”朱纳新说,对于上海人来说,时间是分秒必争的,如果事情很重要,哪怕在列车上,也可以创造机会。“我觉得郑徐高铁开通之后,这种高效率的观念,应该从上海带到西安,相比,西安人的节奏还是慢,应该学习上海人在生意上分秒必争的观念。”

  抵达上海之后,朱纳新没有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他已经约好了4场谈判,他说,利用最短的时间办最重要的事,就会节约出更多的时间。

  从西安到上海 看望养老院的老父亲

  上世纪70年代,不到20岁的夏建中支援大西北从上海来到西安落户。“上海话、陕西话、普通话我都会说。”夏建中笑着说,上海是故乡,西安是家。在上海生活了不到20年,在西安却生活了41年,如今他已经适应了西安的生活。

  如今,夏建中90岁的父亲住在上海市区的一所养老院,夏建中这次来上海,专程到养老院看望了父亲。昨日,夏建中在上海眉州路的养老院和老父亲匆匆见了一面,他告诉父亲,自己是坐高铁来的,父亲听了也很高兴,说现在来往更加方便了。

  爷爷和五个月大孙子 在上海高铁站见一面

  魏炳泽这次除了体验郑徐高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看看自己5个月大的孙子。魏炳泽的儿子在宁波念完大学后在上海结婚生子,小孩5个月大了,但爷爷至今还未见过他,每天只能在两家人的微信群里看看孙子的照片和小视频。

  “你看我带着一箱咱们陕西的苹果,带给我的儿子和孙子,寓意是平平安安,团团圆圆。”魏炳泽说,不远千里把苹果带给儿孙,也是想表达自己对儿子一家的挂念。

  昨日14时43分,高铁抵达上海虹桥高铁站,魏炳泽的儿子带着孩子,已经等候在高铁站外,“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上海了,打个盹的时间,就能见到我的孙子了。”昨日在高铁站,魏炳泽抱着孙子乐开了花。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雷婧 毛蜜娜采写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高铁 上海

上一篇:西安14公交行驶中车尾出现糊味 回应称是一般故障 下一篇:泰国直飞西安航班客舱内惊现老鼠 疏散乘客抓鼠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