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慈善与营销的边界在哪里
杨鹏
从多数人的朴素情感说,人们愿意或者希望的献爱心对象,是像“小马云”那样处于最底层,或者是,万般无奈之下几近无路可走的群体。是啊,都为生活奔波,所有人都不容易,爱心是珍贵的,是稀缺的,要用在刀刃上。某种意义上,一有点困难就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触及了底线,会让献爱心的网友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也要看到,愤怒归愤怒,但“罗一笑事件”究竟合不合法,又该如何在法律上定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这是诈捐,有人说这只是个人求助,还有人强烈批评营销玷污了爱心……质疑和疑惑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慈善法本身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模糊地带。
标志着慈善事业迈入法治化时代的《慈善法》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媒体曝光的诈捐、骗捐行为依然没有消停。9月份,福建一女子为父亲治病发起轻松筹,筹得近两万元后,国庆假期却举家出国旅游了;10月份,江苏一乳腺癌患者家属在轻松筹上募捐,不但将病情夸张,而且目标金额远超实际所需,治疗费几万元却想募捐30万元……
某种意义上,慈善法实施以来,“罗一笑事件”波及的广度和深度,争议和影响力都前所未有,这是一次难得的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的好机会,有助于厘清慈善的法律边界,纠正公众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或可言之,相关部门应该通过这个鲜活案例,告诉公众: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慈善与营销的边界又在哪里?
靠善心牟利是一种精神“碰瓷”
面对微信朋友圈里的熟人转发,人们往往更加缺乏免疫力。所以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能够在收获数十万阅读和点赞的同时,连续几天让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打赏额达到封顶的5万元。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却遭遇剧情反转:这名在广东有多处房产的父亲,却靠“卖惨”募集了数倍于自付费用的公众捐款。这岂能不让每一个献出爱心的人心寒?
诚然,身患重病的孩子得到了帮助,这个温暖的事实让人们感到欣慰。但如果放任善良被肆意窃取变卖,博名、博利、涨粉儿,让大众一次次经历狼来了式的愚弄,最终恶果便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被透支。这种社会信任的透支将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在怀疑中失去求生的最后机会。
靠人们的善心牟利其实是一种精神“碰瓷儿”,甚至还带有道德绑架的色彩。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赞赏这类募捐的帖子成了“热心人”的入门证,而如果不转发,则会担心是否会被朋友贴上“冷血”的标签。即使有人对募捐故事的真实性心存疑虑,顾及朋友面子,也往往选择沉默。
善心不应该成为营销套路猎取的目标,“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必须被叫停。 据新华社
编辑:强鑫
上一篇:陕西随迁子女高考若未过审查 应回流出地参加报考 下一篇:物业新条例:高新枫叶小区广告收益业委会拿回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