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后在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有什么设想?
沈昌健:我们的试验田里有1200多个育种材料,需要不断地寻找“强优势组合”。一是由单一用途到多用途,可以实现“一种油菜、5种作用”,包括榨油、观光、作蔬菜、作绿肥、作青贮饲料。还有的品种对于土壤中重金属镉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治理污染土地。二是促进生产机械化。现在油菜的机械化收割还不普及,我们从2014年开始研究适合机收的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株型紧凑、抗倒伏等特点。
今年5月,我们培育的一个新品种,有希望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认定。下一步的目标,是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到那时,我和父亲的“油菜花梦想”就算是基本实现了。
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你们靠什么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
沈昌健:1978年,我父亲沈克泉还是个养蜂人,在考察蜜源植物时,发现几株特殊的野生油菜,从此走上了油菜花研究之路。后来带着我一起,一干就是38年。刚开始社会上有人冷嘲热讽,说“泥腿子”做什么科研。
为了研究油菜花,不晓得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很多专家来参观后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一个农民能搞出这么多品种。实际上,我不比专家水平高、技术好,最大的优势是一天到晚和油菜在一起,早出晚归。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回家比照、分类、整理。
现在,我们有了7个人的科研团队,试验示范面积由原先的8亩扩大到500亩,过去用“土办法”制作的大棚塑料布、套袋等材料,也更换成了和正规科研院所一样的专业材料。
编辑:凡闻
上一篇:彩礼成了“第三者” 湖北一对新人婚礼当天“断交”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