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新特征:小学在校生规模已在2023年达峰,初中阶段预计明年达峰,高中阶段将在2029年达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
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将在“十五五”期间接连迎来渡峰大考,怎样在顺利渡峰中实现基础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最终交上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时介绍了一些相关部署。
未来5年,基础教育领域将有三场大考:学龄人口渡峰期,高考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
“人口之变”的快速演进
将为社会带来系统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多次生育高峰,大体上形成了1954年(2288万人)、1963年(3000万人)、1987年(2550万人)3个高峰年。总体上看,“60后”出生人口最多,总数达到2.45亿人,其次是“80后”,总数为2.22亿人,“90后”人口总数相比“80后”减少了1172万人,进入本世纪之后,每年出生人口又进一步下降到2000万人以内,好在没有持续走低,而是在起伏不定中迎来了一波生育小高峰,到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了1883万人之后又转身掉头朝下,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万人,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又迎来回升,达到954万人,但难以扭转人口下降的总体趋势。
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一“幸福的烦恼”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2020年,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了1%,2022年自然增长率也转为负数。按照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2024年人口结构呈现出0-14岁人口占比继续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持续提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8%的省份增至8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增长有20个省份、东三省人口出生率全国倒数等情形……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和高老龄化并存,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转变,已经悄然改变着人口的“基本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深层次影响,并形成了联动效应。
为应对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把“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列为“‘十五五’时期国家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表现之一。
回头看,“十二五”期间启动“单独二孩”,“十三五”期间推出“全面二孩”,“十四五”出台“三孩政策”,即使人口政策接连重大调整,但依然未能阻止人口提前进入了负增长阶段,“人口之变”的快速演进无疑将为社会带来系统性变革,同时也孕育着发展进步的新契机,这是未来5年需要破解的新课题。
可以看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多次直接围绕“人口”这一关键词作出部署。比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哪里人口流入多,学位紧张
资源就应该优先向那里倾斜”
人口之变,教育首当其冲。
以2016年为界,出生人口前涨后降形成的“冰火两重天”,使得小学在校生规模2023年达峰之后,初中阶段预计明年达峰,高中阶段将在2029年达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这表明,“十五五”期间,初中和高中阶段将陆续进入渡峰期。
考虑到人口向县城、大中城市流动,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聚集的大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
以近年“抢人大战”中表现突出的杭州为例,2023年,杭州小学新生人数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15.45万人,比照2017年杭州8.66万人的常住人口出生数量,人们很容易发现,外来小学新生几乎占到了一半。而随着入学高峰由小学向初中、向高中的“排浪式”传导,杭州教育部门承认,未来十年将处于高质量发展与中学学位紧张共存的阶段。杭州所面临的压力,其实也是很多人口净流入城市的共同难题。北京市媒体2024年报道中称,由于学龄人口规模变化,北京市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学阶段面临40万个左右的学位缺口”。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近日在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哪里人口流入多,学位紧张,资源就应该优先向那里倾斜。比如扩大学龄人口集中城镇的教育供给,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配套,实施好县域高中振兴计划,扩大优质本科招生规模和能力。
人口负增长已成常态,在加速应对短期内学位不足的迫在眉睫之余,还得防止将来形成闲置浪费,所以,扩大学龄人口集中城镇的教育供给,并不等于新建学校,还包括现有教育资源的挖潜和扩容等多种方式。
前不久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开展教育、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人口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结合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预测省、市、县学龄人口和学位缺口”,以此作为每年新建、改扩建学校和新增学位数的依据和标准,鼓励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闲置资源举办普通高中,或者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闲置社会用房为学校补充校舍资源。
公开报道显示,广州市计划在2026年小学在校生人数高峰过后,利用九年制学校的小学学位来缓解初中入学压力;以此类推,在2031年初中在校生高峰过后,利用完全中学初中学位缓解高中入学高峰压力。
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5年
学龄人口渡峰,不是“十五五”期间唯一的大考,还有两场——
高考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尤其是后者,近年尤其备受关注。
关于高考,是这样定调的:将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伴随着2025年山西、河南等八个省份正式加入“3+1+2”新高考模式行列,分批实施的高考综合改革扩大到了29个省份,新高考已成全国高考主体。公开报道显示,2025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在组织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开展适应性测试的同时,“还面向西藏、新疆学生开展调研测试”。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已发文宣布,从2024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相对于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与教育内卷深度勾连的中考,就更加牵动人心。均衡派位、登记备案等中考多元录取机制确定要在“十五五”期间“加快探索推进”。
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首次明确提出“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推行的优质高中定向招生,就是以均衡派位名义开展的。
那么,何为“登记备案”?公开信息中能够检索到例子很少,可以看到,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2022年启动了普通高中登记入学试点,东城区2所普通高中学校,西城区则有3所学校,其中两所普通高中,另有一所职业中学附设的普通高中班。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可自愿报名参加试点学校登记入学,第一,已参加当年初三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本区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学籍的应届初三年级学生。第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卷面成绩不低于42分(卷面成绩总分值70分)。
符合条件的报名学生人数小于或等于试点学校登记入学计划时,全部予以录取,如果大于试点学校登记入学计划时,则“严格按照登记入学计划人数录取。确定录取名单后,按程序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虽然强调不突破计划招生名额,但并未对外公开究竟如何确定招生名单的方式和程序。
从公开信息可见,北京试点学校试点至今未曾突破现有的5所,改革试点效果或许尚需充分观察,但在“十五五”期间,这项改革有望在加快探索中,成长为支撑起中考多元化录取机制的骨干成员之一。
此外,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自2025年起,成都首批8所学校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怀进鹏也谈到,将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设计来淡化竞争,减少焦虑,并举例说,最近教育部研究出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10条举措,就是出于这一考量和目的。
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既定目标面前,未来的5年,将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5年,也是持续变天的5年,这里面,有改革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也有试点的继续深入,以为推广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刘立春 杨鹏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