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激荡国史铸精魂 人格高古品忠实

专题资料库 华商网 2017-04-19 11:26:07
[摘要]2016年五月初,时值文坛巨星陈忠实去世不久,许多人带着无限怀念的心情去观看话剧《白鹿原》。记得当时舞台上有一句台词说:“白鹿原上最好的先生走了。”

QQ图片20170419113637_副本.jpg

陈忠实工作室一角

  陈老师在石油大学的十四年,衣食住行极为简约简朴,出入身背一只陈年旧包,衣着朴素而整洁,饮食清淡而大众化。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在职工食堂打饭,用塑料袋拎着两个菜一包米饭,带回房子去吃的情景。他谢绝一切照顾,严词拒绝大家买礼品给他,尤其不让花公家的钱给他置办办公设施。为了不拂大家的好意,还特地给大家说明他一般不喝酒,喝也是顶多一小杯应酬一下而已。还说他抽的雪茄是四川一个厂出的,他也只抽这一个牌子,这种牌子的烟很便宜,大家拿的外国雪茄,他抽不了,劲太大。他在学校接受最为顺利的礼物,是工会发给教职工的米、面、油、木耳和黄花。对这些最不起眼的生活基础物质的喜爱,大概源于他骨子里对粮食最为珍视的朴素感情。

  陈老师做为校园名人,身份虽特殊但在生活中从不搞特殊化。其实大家伙看着陈老师那么大年纪天天吃食堂,心里也过意不去。陈老师大女儿有个同学在学校招待所当领导,也想替她把老人家照顾好,就出主意劝说陈老师,我们招待所反正是为了买饭,如果你愿意,我让厨师每天中午做一顿饭送过来,三菜一汤,收费不到三十,也不贵,你看行不行?陈老师听了一口谢绝。我知道这不是钱的事,陈老师不缺一顿饭三十块钱,他是不想成为另类,为一顿饭让人背后有议论,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陈老师平素严于修身律己,凡是自己体力能做到的事,一切都亲力亲为,绝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他居住的工作室条件简陋,没有任何奢华用品,厨房灶具是最为原始的铁架子煤气炉头,烧开水的老铁壶堪称文物。房子里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摆设,是一个硕大书案,满室书刊生香。往来鸿儒几前蹲坐,文友相聚一杯清茶。他用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践行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古代圣贤修身齐家的行为准则。

  陈老师即使到了疾病最为严重的时刻,仍然关心着学校的工作,尽力要为学校有贡献。他一直关心着我的长篇小说《生民》的创作,惟一一次抱病出来与朋友吃饭,竟是为了我的作品遇见的一点琐事。他一直关心着小说《生民》研讨会的筹办,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在电话里用比较模糊几乎难以辨识的语音,交代着一些细节。人文学院打算以陈老师的名义建一个教育基地,想让陈老师留一些墨宝作为镇馆之宝,他在去世前两个月不到的一天,抱病来到石油大学工作室,把自己作品中的几个名言,如“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可对青天。”“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文学依然神圣”等书写下来,留给了西安石油大学。这一批书法墨宝,是陈老师留给石油大学的最后一笔财富——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由于他的书法桌案笔墨纸砚都在工作室,可以想见这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斯人已逝,容颜长留,精神永驻。

  陈忠实老师用他勤奋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十卷本文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脚下这片黄土地以及对黄土地上的人民深沉的爱,也包括对西安石油大学的深厚感情。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必将在学校代代传颂。

  陈忠实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编辑:强鑫

相关热词搜索: 激荡国史 精魂 陈忠实

上一篇:都市之门 下一篇:第四届陕西(西部)丝路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