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四强门店和利润“此消彼长”
继去年11月匹克从港交所退市后,在港上市的国产运动五大“金刚”就剩下安踏、李宁、特步和361°四强。目前,这四强的去年业绩均已出炉。
从门店建设看,除了361°门店减少851家,特步零售店总数也从2015年末的7000家减少到6800家,不过该变化是在去年半年报中发生,在特步的全年年报中,这个数字没有变化。此外,伴随特步儿童业务的整体重组,特步儿童销售点从2015年的约600个减少到约250个。
另一边,李宁和安踏仍然保持门店数增长。截至2016年12月31日,李宁特许经销商4829家,增长4.6%;直营店1611家,增长6.3%;安踏店(包括安踏儿童独立店)则从8489家增长到了8860家,增幅4.37%。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总数上看,去年四大国内运动品牌门店总数不增反降,目标消费群体日趋饱和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由于各品牌定位和消费人群重合率极高,国产品牌整体触碰到主品牌用户开发的天花板。
“消费饱和的影响有限。”易观国际体育分析师孙政认为,要看到电商渠道对实体门店的挤压在继续。他说,对于运动品这样倚重渠道的行业来说,门店经营成本更高,减少非重点地段、业绩不佳的门店是必要的。而且各品牌在关闭线下门店的同时,也都在加大电商渠道的投资力度。
西安一位从事体育服饰行业十余年的资深从业者邓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互联网消费确实是对实体店冲击最大,也是导致实体店闭店的最大原因。不过更多的闭店产生在中间商环节,店面租金、人员成本和货品流转成本使得实体店几乎没有价格竞争优势。品牌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经济和直营实体店,对于品牌自身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门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反应着线下零售的发展状况,这个市场正进行着激烈竞争。在四家公司的年报中,“优化零售,提升盈利能力”的提及率较高。
去年在净利润增长方面,四大品牌也是“此消彼长”。其中李宁增幅最大,从2015年的0.14亿元增至2016年的6.43亿元;安踏实现净利润23.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特步净利润为5.28亿元,同比下降15.2%;361°净利润4.03亿元,同比下降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