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迷彩服
今年是我们大河报启用直播模式对汶川震区失子家庭进行回访的第一年,我特意穿上了九年前在都江堰采访时被铁军首长特批的一套迷彩服。
当年正是有了这套迷彩服的伴随,我进入地震核心区域,帮助十户失子家庭的男女主人站在他们家房屋的废墟前留下一张黑白合影。接下来的日子,我辗转汶川、青川和震中映秀镇,顺利地完成了对十户失子家庭的拍照工作。
向峨中学是我9年前进入地震灾区的第一站。校舍全部倒塌的校园内,到处弥散着悲痛的气息,操场上是大堆的无主茶瓶和书包。
负责抢险的铁军来自河南,我穿着政委给的迷彩服,背上相机,徒步跟随一支抬尸体的队伍往山里走。
天擦黑的时候,抬尸体的队伍停在一处山半腰,没有哭声,也没有鞭炮,只用一块木板铺垫,瞬间,一个坟墓出现了。
这个坟墓的主人,是15岁的李志,向峨中学初二(2)班学生。
坟墓离他家不远,是他平日上学的必经之地。我随他父母回到家中,可房屋早已倒塌,生活用品也都埋在废墟中。我让夫妻二人站在房屋前照张合影,这是我选择十户家庭中的第一户。
今年再去的时候,他家明显热闹了许多,因为结婚生子后的女儿李婷一直住在家中,给这个原本了无生气的家庭带来诸多生气。
李婷对我印象很深,她说当年她对我给她父母拍照片的举动非常反感,“我们都快疯了,你还来照相,真想把你的相机给摔了”。
但现在她开始感激我。今年直播时,我特意又问到了这个读者及网友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记者每一年都来回访,是不是将你们的伤口一次次揭开?”
李婷十分肯定地回答:“当一个人有巨大的痛苦无法承受时,是需要别人来一起分担的,谢谢你们大河报持续九年的回访,现在我们几个家庭的成员每一年都盼着你来呢,谢谢你帮我们这么完整地记录下来地震九年来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这些家庭浴火重生的九年,这太珍贵了。”
难忘记,2008年5月19日,地震后一周,我自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乘冲锋舟第一次抵达映秀。穿上迷彩服,挂上铁军的臂章,我得以入驻在铁军的营房里做“随军记者”,而铁军的营房所在地,正在岷江边的桤木林村。
在桤木林的一周内,我用相机见证了桤木林人的生离死别,也记录下了他们在百年不遇的大灾难面前的点点滴滴,有十二口人的临时大家庭聚餐时的场景、邓清秀夫妇痛失双女悲痛欲绝的面孔、姚若群失去爱子坐在已成废墟的“家”前无助的眼神,也有董毅琴趁铁军看守间隙偷偷跑进映秀老街抢出一个塑料桶的镜头……
一年后,我再次来到桤木林村,给他们带去了去年我在此为他们拍下的近百张照片,并一一送至他们手中。再次记录下他们在这一年中的变化后,重新为他们拍一张照片,有一家三口大难不死之后的合影,有在板房间吃饭时的热闹场景。以后每年,我都会如约送去前一年为他们拍下的合影,今年是第九年,我想把这个约定持续到第十年。
编辑:
上一篇:军人为救战友被砸右腿 截肢前拍站立照给未婚妻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