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水稻论文获重奖1350万 作者:仅50万是团队奖金

国内 中国新闻网 2017-07-05 06:03:21
[摘要]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因为一篇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的论文,被重奖1350万元。7月1日,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论文重奖1350万,你怎么看?》,引发网友热议。

/ 网友五种声音 /

1

奖励力度过大? 平均每人仅2万多元

许多网友认为,1350万元奖金太多了。

李平称,其实这1350万元中,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元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五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对于50万元的奖励,李平认为不多,他说,四川农业大学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之前四川农业大学也对发表在《自然-遗传》上的论文的作者们予以了奖励,奖金都是一样的,也是50万元,但没有引起这次这样的关注——因为当时资助的科研经费可能没有这么多。

李平说,这种奖励,算绩效奖励,这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作者,国内外加上一起有20多人,20多人分50万,虽然团队成员付出和贡献不一,奖励会有区别,但即便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2万元左右。

2

科研经费咋用? “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腰包”

除了奖励,还有不少科研经费,这些经费如何使用?

李平称,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来执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的腰包。

“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但我热爱川农大,也不愿意大家对川农大有负面看法。”李平说,川农大学术氛围很浓,奖励反而是其次的。“我是二级岗教授,算上工资加绩效等,扣除税收和保险后,每月拿到手的有1万2千元左右,加上年终绩效奖励等,一年也就20来万,在高校中不算高的。我还是二级岗教授,三级岗、四级岗等就更低了。”

3

可能败坏学风? “只是一种激励方式”

网上有声音称,重奖论文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等行为。

李平认为,相信绝大部分做科学研究的人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科研本身去做的。奖励大家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激励方式而已。“我们做科研,谁能保证自己的东西能达到获奖的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做一辈子科研什么都没有,一生没有获奖的大有人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努力。”李平说,谁也预见不了科研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课题。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无为的凄楚。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论文 奖励 科研

上一篇:陕西高校首封AR录取通知书发出 触发创新“魔法” 下一篇:合肥现24小时共享书店 押金99元每读完一本奖励1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