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韩鹏杰亮相西安美术馆 讲述“《道德经》里的人生智慧”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7-07-29 20:21:00 编辑:王玮玮 作者:谢勇强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2017年7月28日晚在西安美术馆, 西安交通大学国学教授、陕西终南老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韩鹏杰进行了一场“《道德经》里的人生智慧”的讲座,此讲堂系“城市艺术课”项目的一部分,由西安美术馆举办。

韩鹏杰先介绍了老子其人:“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一个人的职业,不同职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想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变的单一、僵化、固定,那就多和不同职业的人交流,让你的思维方式变得多元。”

“老子,两个字都是尊称,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讲给我们事情,一定要耐心听,那里凝结着他一生的智慧。”《道德经》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被称为“众经之王”。现在公认的经典版本为王弼本和河上公本。

“道”“德”与“道德”

“道”与“德”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其中“道”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概念。道家所讲的“道德”将“道”与“德”分开解读,含义不同于人们今天所说的“道德”。韩鹏杰解读:走在道上,人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方向和目标;第二个问题是规则与境界,不管走在现实还是人生的道路上,人们都要遵循规则,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要走出境界,给别人以便利;第三个问题是边界,只要有道,就有边界,即为人要有底线。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而现在的“道德”只讲德,没有了道,也就是没有了衡量的标准。以不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这就是人们站在道德高地审判别人的原因。因此做事情的道理一定是“道”在前而“德”在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人借助天地的形象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具有担当与承载的品质,人要效法大地,厚德载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中国人认为阴阳相互作用的内部力量形成天体的运动,将天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人也要效法天道,敬畏天道。韩鹏杰说道,“天道”也叫作“天理”,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信仰就是做事的终极根据,做事不能违背天道,因为天理昭彰,人在做,天在看,没有敬畏,一切的东西都谈不上……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信仰,内部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在和外来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若说不出自己的信仰,就令外界文化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民族敬畏什么。因此人们学习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湮灭的本民族的信仰。“道法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韩鹏杰说:“我们对天地和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征服,自然界都以更大的惩罚报复了人类。对天道和自然规律充满敬畏,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

老子借助我们身边的自然形象——水,把他认为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智慧传达给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韩鹏杰说:“水善利万物,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水的不争体现在边界不争,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秩序不争,争则乱,水流前后相随,循序渐进;牺牲不争,前面的水把坑坑洼洼填平,后面的水才可以继续前行。”在谈到“心善渊”时,他补充道:“我们现在喜欢用一个词来衡量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这个词就叫格局,狭小的格局与位置不相匹配,那个位置早晚会坑了你。格局衡量标准就是视野宽、胸怀广,用《道德经》的话就是‘心善渊’。”紧接着他解释了“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阐明水的品质,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善仁、善信、善能、善时。

关于《道德经》,他说:“这本书在我们文化里边还有一个名称叫‘人生大智慧’,静下心来阅读,一定会对我们的思想、人生、境界都会有很大的感悟。”

记者 谢勇强 实习生 毛代雨 石宇香

相关热词搜索: 韩鹏杰 道德经 智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