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同学、朋友聚集在一起,话题已经开始向孩子身上转移了,从“你 孩子用什么品牌的纸尿裤?”、“你孩子喝什么品牌的配方奶粉?”到“你孩子打算上哪所幼儿园?”、“你孩子上了什么样的兴趣班?”想想自己年幼的时候,家长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也是此类话题,国人对孩子的投入和无奈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退,随着文化的传承反而让教育问题成为更流行,更社会化,更具体和实际的问题了。
从王永康书记初来,“捡烟头”让大家耳目一新,后续的几个大动作甚是好看,西安人开始“洋气”起来了,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每次外地朋友说西安的时候,夹杂着悠久的文化赞叹中,总有一些尘土的味道,灰大,土厚,民风淳朴。王永康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国际化”这词,土是国际化么?好像不太对的感觉,前几日路过高新二路“咖啡街区”,高新的常住居民对这个地方非常 熟悉,以前叫“中心花园”,在高新区初创时,这个地方的绿化和广场的规划,让这里成了地标,而如今“升级”后的中心花园洋气了很多,咖啡这种舶来品,带来的不仅是一种世界流行饮料,而是世界综合文化元素。
“懂得两种语言就懂得两种文化”,这句话听起来挺有意思,世界上的语言很多,文化也很多,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想懂得中国文化,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样中国人想懂得外国文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必须克服的事情,从西安开始“国际化”进程开始,更多的外企入驻,更多的外国人也出现在西安街头,带给了西安更多的“国际化气息”。
随着更多的国际元素的接触,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出国接受教育,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帮着孩子规划后续的教育路线,林立街头的英文培训机构的门头,人员密集区手中拿着英文培训传单的促销,让你时刻觉得“你应该学英文,才能跟的上这个时代”,从教育的角度去考虑,会英文就是国际教育么?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懂得道理,融入社会,提高生存技能,而教育的背后,是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不同国家、民族的背景下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都不尽兴同,只有涉及到了文化的教育才是国际教育。会英文不是国际教育,而是接触国际教育的一个门槛。
从目前所接触到的出国接受国际教育的考试来说分如下几类:
1. SAT考试,也就是美国高考,孩子通过这个考试的分数获取美国大学的邀请函,然后继续进行更高的教育。
2.A-leave A-Level的全称是Advanced Level,它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学生一般在16岁或稍大一些开始学习这种课程,圆满修完这种课程即可进入大学就读。这种课程相当于我国中学最后两年的课程。
3. IB即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为全球学生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为3-19岁的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学习,工作以及生存于世的各项能力。英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接受IB文凭。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也都很欢迎IB学生申请入学,美国及加拿大数以千计的大学都视IB文凭为优良的入学资历。著名学府如哈佛、耶鲁及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系列的大学允许成绩优异的IB学生直接跳级读大学二年级课程。澳洲全国各州所有大学和专业学院都承认IB为一个优良的入学资格,各院校都非常欢迎IB学生申请入学,有些院校甚至在学生尚未毕业前便给予优先录取。
西安很多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主要针对的是SAT,和A-LEAVE,考试,然而IB考试从教育体系上说,对师资要求更高,目前西安只有两所专业的国际学校提供IB课程教育,尤其是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提供从IB的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全程教育体系。
国际化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阶段,只是英文或者只是应试还不能称之为国际化教育,只是国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西安市链接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随着政策的推动,西安的“洋气”也越来越表现在教育上了,而教育不是为了“洋气”,是更加实用和更多元化,教育出来的人才更好的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接。
所以一座国家化的城市,应该有国际化的教育与之匹配,教育国际化的的存在性也是城市发展所必要的,所以国际化的教育和城市的国家化应该是共同发展的。
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