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位友人送给潘啟慧一把袖珍琵琶。这把琵琶不过成人中指长度,色泽光亮,没有弦。
这时的潘啟慧在微刻上已有不错的造诣,看到这把琵琶,他突然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何不在这把琵琶上刻一首《琵琶行》呢?”
想到这里,潘啟慧开始给琵琶寻找弦丝,后来想到了用白头发代替。费尽力气把4根白头发安装在琵琶上后,他又开始自制微型刻刀,“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么细的刻刀卖,只能靠自己打磨。”
刻刀打磨出来后,几乎和头发的粗细一样。这么细的刻刀,柔度足够却实在太软,想用力在头发上雕刻时,刀尖根本承受不起压力。无奈之下,潘啟慧又开始思索加固刻刀,“我看医生做皮试的针套挺好的,于是找医生要了一根,拿来把我的刻刀一套,刚好套上。”潘啟慧乐呵呵地说。
头发丝直径通常是0.06毫米,刻刀的刀刃宽度只有0.01毫米,潘啟慧就用这把自制的刻刀,在4根白头发上刻出了600多字的《琵琶行》。
有了第一把微刻琵琶作品,潘啟慧又开始谋划把《琵琶行》这部作品做到更加精美。这一次,他邀请到8位中国工艺品大师加盟,原材料是一把长约12厘米、以4根金丝为弦的微型琵琶,这是潘啟慧迄今最喜爱的作品:他在4根金丝弦上刻出《琵琶行》,其他工艺品大师则为这把琵琶打造了对应的琵琶女、坐凳等。业内人士估计,这套作品价值逾百万元。
让冰冷石头有了十足动感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锻炼自己雕刻和写字的功力,潘啟慧经常在璧山区秀湖公园附近一边打拳一边写毛笔字,这样高雅的爱好吸引了不少也喜欢书法的老人一同参与。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在秀湖公园门口,总能见到书香四溢的场景。
不过,潘啟慧的雕刻生涯并没有因为获得诸多成果而停止。今年,他又在网上淘来100多块鸡蛋大小的玉石作为原材料,在这些石头上开创自己的艺术新方向——一块充满稻草纹的石头,潘啟慧看它就像一个孩子在放风筝,寥寥数笔画上一个放风筝的孩子,再洋洋洒洒刻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此情此景相得益彰,让人爱不释手。
一块有裂痕的石头,潘啟慧觉得更像是水的波纹,于是在裂痕的另一端画上一只翠鸟,让冰冷的石头有了十足的动感。
……
每一块玉石,在潘啟慧的手下就像被施了魔法般,变得有灵性起来。
“今年我会完成100块这样的石头,形成玉髓系列,让它们通过微刻唱出更灵动的歌。”潘啟慧说。
编辑:强鑫
上一篇:国家重点出版丛书项目—《西安史话》正式出版 下一篇:男子为报复拐走前妻女儿 4年后两人竟互称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