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坑中的少年有可能是用来祭祀的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灰坑。灰坑多数为圆形袋状,掏掘规整,深度多在1.5米以上,个别深达3米,一般分布在房址周边,可能是相关房址的储藏坑。其中,两座灰坑内发现了“灰坑埋人”现象。H26中发现三具孩童骨骼,其中两具俯身直肢,另一具人骨散乱,有明显的肢解现象。H37内发现一具成年男性骨骸,侧身屈肢,面向坑壁,左臂肱骨有骨折痕迹。
邵晶表示,这两座灰坑内的人骨与正常墓葬内的埋葬方式区别明显,当属非正常埋葬,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得深思。“此前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用大量人头祭祀的现象,还出土了大量玉器,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严重阶层分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形式。这么发达的文明不可能突然产生,在它之前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由于以前发现的东西太少、太零散让人难得要领。这次靖边庙梁遗址的考古发现,刚好弥补了这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环节。‘石峁文化’用年轻人做祭祀,而庙梁遗址发现‘灰坑埋人’的情况,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定联系。庙梁遗址灰坑中发现的少年,很有可能也是用来祭祀的。”
庙梁遗址可能是“石峁文化”前身
庙梁遗址文化遗存丰富、层位清晰、年代明确,在近年来陕北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突出。发掘出土的陶器标本丰富,仅修复陶器就超过60件,陶器标本器形多样,组合稳定。陶器器形变化明显,考古人员初步整理发现这些陶器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年代最早,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第二组为龙山时代前期遗存(有斝无鬲),以大型单把斝、喇叭口圆(折)肩平底瓶、细柄豆、直口圜底瓮等为基本组合;第三组年代最晚,应为龙山时代后期遗存(出现典型双鋬鬲)。
考古人员认为,庙梁遗址第二组陶器是2017年发掘的最主要收获,陶器组合中明确出现了斝类空三足器。且以第二组陶器为代表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前期考古学遗存,在陕北地区特别是榆林南部地区有广泛分布。根据发掘遗存的丰富程度,特别是陶器器形的典型程度和陶器组合的稳定程度,似可提出“庙梁遗存”甚或“庙梁文化”的命名。
邵晶表示:“我们认为, 第三组陶器是‘石峁文化’开始壮大的时期,而第二组陶器很有可能就是‘石峁文化’的前身。”
华商记者 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