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西安户籍政策记者调查:88名受访者三成多打算落户西安

西安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赵瑞利 彭娜 妥瑾菲 张乐怡 陈爽心 程迎娣 黄丽 何秋燕 邓小昀 张静也 马文婷 陆凯文 侯婉月 2018-05-03 06:20:20
[摘要]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户籍新政的出台两项原因也是受访者选择落户的主要原因,占比均为12%。22岁的女生小杨,家在浙江杭州,现在在西安读大学,即将毕业的她表示,毕业后会直接回杭州工作生活,并没有想过要落户西安。

  >>后悔落户

  西安的企业给他的印象很差

  今年24岁,毕业两年在西安工作并落户的彭先生说,他很后悔在西安落户。

  “当时来大学里招聘说得好好的,结果我进去以后企业三天两头地违约还不给钱,去其他大城市的同学都没见过还有这种老板。”家住贵州的彭先生对西安户口显得非常失落,表示十分后悔落户西安。西安这里的企业成了他印象最差的地方,每次谈及此事都非常愤怒。而且落了户也买不到房子,至今还得在离公司很远的火炬路租房子,地铁无法直达,每天往返公司得两个小时。谈到西安的发展时,他表示,交通、就业机会、住房是西安落户政策出台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见和建议

  落户后的政策需要配套

  32岁的张先生已在西安生活4年多。家在甘肃张掖的他因为去年要在西安买房,迁过一次户口,但当时因为购房合同的原因没有成功。今年户籍新政出台,他的妻子立即迁了户口,现在也已经买了房子。他表示户籍新政放宽了落户条件、简化了落户流程,非常方便快捷。就他自己而言,目前解决了住房问题,就不准备将自己的户口也迁过来。张先生表示,因为全国落户政策对人才的吸引,西安本地的原住民是外流型的,户籍新政是在弥补现在外流状况的一项措施,虽然落户政策相对宽松,但没有出台落户后的相关优惠政策,如果出台,对人才的吸引力将会大大提升。另外,他认为西安交通拥堵、冬天雾霾严重等问题造成西安相对不太宜居,以后可能会去更适合生活的城市发展。

  刘先生是青海西宁人,今年大学毕业了,准备留在西安工作,但是并不打算在西安落户。“毕业了找到工作,但要想在西安买房还是太难了,落户有什么用啊,在西安还是找不到归属感。”刘先生说,在西安买不起房,他担心会成为这个城市里的底层群体,他也不想一辈子在西安成为租房一族。他说,西安的落户政策确实很让人心动,但是想要扎根西安不仅仅要解决户口问题,就业、买房、教育等问题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的。他觉得简化落户手续、降低门槛只是吸引外地人落户西安的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房价、改善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等等,这些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了这些,让西安本身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能吸引人才的重点。

  27岁的王女士来西安生活已经9年了,来自山东淄博的她本科毕业就留在了西安发展。户籍新政一出台,她立即办理了落户手续。提到户籍新政,王女士表示该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吸引人才来西安,发展建设“大西安”,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暴涨的房价。户籍新政的出台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才,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何一个个去解决这些难题,是政府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22岁的小任来自新疆,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大四学生。提到西安的落户政策,他表示因为人口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所以对该政策比较关注。小任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般人留不住,大部分人都是年轻时候在一线拼搏,但买不了房落不了户,所以西安户籍新政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很多朋友毕业都先去了广东等一线城市,后来又到成都,现在因为落户新政,他们说会考虑留西安。”

  但他目前没有落户西安的打算,原因有三:一是自己为免费师范生,不论落不落户西安,都需要返回家乡工作;二是自己是男生,毕业后一个人可以勉强留在西安,但接父母来一个陌生城市重新开始,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压力会比较大;三是近一年西安房价涨幅大,对于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和刚工作不久的人来说压力相对较大。

  小任表示户籍新政的出台对城市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其他城市也在抢人,也推出了落户新政。西安想要吸引高端人才,必须要拿出更有效的措施,不然同等条件,可以选择武汉、成都、南京、郑州等,这些城市也都很有发展潜力。西安提出落户新政是在补课,要想追赶超越,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买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他希望西安不仅要让人才落户,更要让人才真正的留下来。城市有人才能发展,未来也是靠人去推动的,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实习生 彭娜 妥瑾菲 张乐怡 陈爽心 程迎娣 黄丽 何秋燕 邓小昀 张静也 马文婷 陆凯文 侯婉月

编辑:何媛

相关热词搜索: 交通 房价涨幅 吐槽

上一篇:北大研究生穿越太白山失联三天被找到 徒步路线或违反规定 下一篇:西安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 城乡接合部为重点整治区域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