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2019年重点工作有这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1-28 06:45:53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背景资料】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

  已进入主体工程实施阶段

  1月15日6时21分,西安站改扩建工程首次联锁设备换装施工圆满完成,标志着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正式进入主体工程实施阶段。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指挥部工程部主任杨朝阳介绍,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铁路建设重点项目,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陕西省、西安市共同建设的重点项目。西安站改扩建工程于2015年正式启动,主体工程重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迁建西安机务段、西安客车车辆段过渡开通工程;第二阶段:完成西安站北车场4台6线及北站房、北半部高架候车室工程;第三阶段:完成西安站南车场、南半部高架候车室及南站房改造施工。

  未来,工程总体完成后,西安站将由6台11线扩建到9台18线,车站北侧新建北站房,形成南北双广场、双站房格局,车站服务功能和运输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对进一步完善西安客运枢纽功能,构建西安铁路“四主一辅”客运格局,提升区域交通出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华商报记者 雷婧

  带回5000余种海外商品

  中欧班列满足老陕海淘需求

  自2013年11月28日以来,西安已先后开通了至中亚五国、德国、波兰、匈牙利、伊朗及阿富汗、芬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11条国际班列线路,基本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截至2019年初,五年多来,从西安开出的中欧(含中亚)班列达1721列。

  从2016年,陕西首趟中欧返程年货班列带回来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之后,到2019年,陕西中欧返程班列带回来了5000余个品种的海外商品,不仅有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拉斐、白马、柏图斯等200余个知名庄园的1000余种红酒,还有来自欧洲、中亚等地区40多个国家的生活用品、厨具、日化、家居用品、保健品、酒水饮料、食品、母婴用品、生鲜等13类5000余种货品。3年时间,陕西中欧班列不但年开行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运输的品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陕西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满足陕西老百姓海淘需求,丰富了国人餐桌,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华商报记者 雷婧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0%;着力解决“乡村弱、城区挤”“择校热”“课业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2019,必将走向更强。

  【报告摘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建成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一网通办”为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便利。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要达到90%,市县级要达到70%,实体政务大厅需由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省市县各级100个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全面落实“证照分离”,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主的监管体制,对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等重要领域实行全程监管,对新兴产业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突出监管重点,加强收益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退机制。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做好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积极推进省属36户企业“一企一策”改革。

  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着力消除民营企业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健全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奖补机制。积极推广“智慧县域+普惠金融”,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设立1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开发产品、更新设备、升级技术。完善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成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

  加大财税金融改革力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报告解读】

  专家建议民营企业纾困基金申报条件放宽

  ■声音:希望设立“促进民营企业上市并购基金”

  省人大代表、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崔荣华对释放民营企业活力,振兴陕西民营经济,提出三点建议:

  一、希望市场竞争更公开公正。建议各级政府扭住“优化营商环境”不松手,深入推进行政效能改革,改善服务效率;通过政策、法律的完善,给予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

  二、希望设立“促进民营企业上市并购基金”。在国内寻找10-20个上市企业的“壳”资源,帮助本地民营企业踏上“资本市场”的快车道,促进陕西民营经济振兴。

  三、建议加快完善扶贫相关政策,让陕西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省政协委员、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西艳激动地说:“看到报告中关于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的内容,振奋的同时,我更希望这份扶持能倾向于酒店、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实体经济载体,呼吁政府对这部分信誉良好的企业在税金、费率方面适当减少,再有一些补贴,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建议:明确纾困基金规模及筹措方式,合理确定服务对象

  政协委员谢慧莹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局长,她今年提交的,就是关于规范管理我省“纾困基金”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提案。提案中说,为规范纾困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建议明确“纾困基金”是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条件、生产经营正常、银行贷款即将到期但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承贷银行保证续贷的企业提供的临时性周转资金,按照“总额控制、专款专用、有偿使用、严格审核、控制风险”的原则,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明确纾困基金规模及筹措方式,合理确定服务对象、申请条件,科学设置审核程序和基金申请流程,确保基金合法使用。

  ■专家:申报条件尽量放宽 门槛降低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屈晓东分析,设立1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加快我省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我省中小企业难贷款,其一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置的门槛高,其二是多数的中小企业抵质押条件不够,很难获得贷款。成立基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途径。对于具体的落实,屈晓东建议:政府层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做好政策落地的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减少政策落地过程中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申报条件尽量放宽,门槛降低,申报手续力求透明、便捷。政府部门要主动服务。企业层面,需要做好政策对接措施,积极申报基金项目。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报告解读】

  持续“放管服”改革 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姜涛认为,2018年是陕西省营商环境提升年,陕西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民间投资日益活跃,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累计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304.17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14%;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90.53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4.01%,全省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20.39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22%,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22.52%。

  民间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97.42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5.6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预计201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44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五位。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屈晓东认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以部门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是民之所向,政之所盼。“一网通办”可提供无差别、可预期、可追溯、高质量、高效率的审批服务,有利于营造公平、清明、高效的营商环境,正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要义。

  “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是增强企业和公众获得感的重要路径。我省推进‘一网通办’经历了事项清单化、服务标准化、数据共享化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统一事项库主体构架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的分级动态管理。但同时还需认识到政务信息碎片化、数据共享难等仍是‘一网通办’面临的难题,建议加快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构建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数据库。”屈晓东说。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相关热词搜索: 省发改委 省人大代表 大气扩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