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词作者光未然之子讲述创作背景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罗媛媛 路洁 2019-04-13 07:04:13
[摘要]在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际,我们探寻它的诞生,重拾它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如黄河之水澎湃不息。”当年演唱《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郭淑珍也收到这次演唱活动的邀请,她指定了两个男女声的得意门生来支援两场演出。

  艺术价值:独创性、国际化又兼具民族化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能传唱80年,不只因为它在艰难的抗日时期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仅从艺术性上看,它也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华商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延安市文化与旅游局副局长(挂职)王安潮,他刚刚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黄河大合唱》80周年的庆祝活动,他表示,80年后在创作地听到《黄河大合唱》,依然被它的艺术性所震撼。

  《黄河大合唱》从《黄河船夫曲》开启,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一下就将人带入到了当时的延安,勾勒出一幅音乐图画。王安潮分析说,“《黄河大合唱》借鉴西方交响合唱的形式,用比较大的篇幅对中国人民抗战进行了全面表达,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它借鉴民间音调,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运用了西北民族的音乐,后面又加入了西方交响乐,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和手法。这在80年前的创作背景下是很先进的。”

  很多人对“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非常熟悉,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多种表达形式的运用也让这首作品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这个作品艺术空间和题材表现也非常多样,与同期其他合唱作品相比,更加符合复杂的语义表达,而且它的音乐语言比较新颖,形式也比较灵活。”王安潮认为,《黄河大合唱》的文化、历史价值,都是通过它音乐艺术的本身价值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肯定不是单一的,它的历史节点、所表现的内容、音乐手法的复合作用,才诞生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的作品。”

  从创作角度来看,王安潮认为,《黄河大合唱》的震撼人心,也与创作者的生活积累密不可分,“光未然、冼星海到了延安后,充分融合到当时的生产和斗争生活中,有着充分的生活积累,而冼星海也刚从法国留学回来,他的创作手法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就算当下再看,依然是不过时的。在当时它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而在当下,它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依然非常有意义。”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文艺界人士评《黄河大合唱》

  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肖云儒:黄河不息它就不息

  2005年5月,陕西省文联策划组织了首次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千人合唱活动,文化学者肖云儒是总指挥之一。

  昨日,肖云儒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依然热泪盈眶,我建议《黄河大合唱》应该每五年或者每十年都被唱响,让中国人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激活和呐喊。因为《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对《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有过深入了解的肖云儒介绍:“《黄河大合唱》是在我们民族最危难的状态下喷发出来的热血,当年冼星海是跨过黄河到延安的,光未然是被担架抬着过了黄河到延安的,他们对于黄河的浪涛和怒吼,有着非常具体的震撼灵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好是我们民族生死存亡、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出的怒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到了黄河形象来写这首歌,所以才让我们有了震撼人心的感受。”

  肖云儒表示,我们对黄河大合唱了解得还不够多,“我们现在更多地记住了《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吧黄河,它的战斗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在危难中转危为安,但其实《黄河大合唱》像黄河一样,它的美也是多种形态的,有很舒缓的一面,有对民族未来的憧憬,有受难者的哀怨,又有人民力量的崛起和战斗。特别在新时期,我们再看《黄河大合唱》,不光汲取它怒吼吧的精神力量,还要汲取它对国家之爱、对土地之爱、对未来之爱这样的精神,这首歌由于找到了黄河的形象,由于赋予了黄河魂,所以它也会和黄河一样,永远不息地流淌在历史之中,流淌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中,是中国人灵魂的呐喊、生命的呐喊。”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梁向阳:词与曲珠联璧合、水乳交融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认为,《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救亡的危难关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讴歌,“《黄河大合唱》,是民族激情在抗日战争这个抵御外侮入侵时期的总爆发。众所周知,诗人光未然在参加抗日演剧队路过壶口大瀑布时获得了创作灵感,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在延安医院的病床上喷薄而出,完成了这首讴歌黄河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长诗。经过作曲家冼星海谱曲,气势磅礴、壮丽恢宏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了。”

  谈到这部合唱组曲的文化价值,梁向阳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首大合唱经典,是词与曲珠联璧合、水乳交融的艺术结晶,是抗战的怒吼,民族的象征。自1939年4月13日首演后,在中华大地与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黄河大合唱》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何媛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大合唱 民间音调 史诗

上一篇:陕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5月20日举行 八年级学生参加 下一篇:陕西省国资委公布59个拟混改项目 涉延长石油等23家省属企业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