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专访文学鬼才马伯庸:感觉西安很“厚”能 让人产生无数联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5-17 07:53:03 编辑:王翠萍 作者:赵蔚林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1122439.jpg

  看到“韦曲”就能想到诗词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最理想的典范

  华商报:说到西安,我们必须要来说说《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作品可以说是对长安城的七十二坊了如指掌,从这部作品也能看出来你对长安的情谊,你曾经说,如果西安要改名长安,你第一个举双手赞成,那你如何评价唐朝的长安城与现代的西安城呢?

  马伯庸:说赞成改名这只是一种情怀,但是我也仔细查考过,就是现在叫西安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强行把一个名字改了,也是行政归属的沿革。唐代长安我觉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都城最理想的典范。不管是它的形制也罢、气质也罢,或者里面这些居民。你想,那个时候长安城就和现在那些国际化大都市很像,包罗万有。而且价值观多元,全世界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但是他们到长安都可以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种泱泱大国的气质,这个应该算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吧。

  华商报:那么对现在西安的印象如何?

  马伯庸:就是非常厚,走哪哪都有古迹能看见,这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别的城市有固定的景点,西安真的是走到哪,远处一个塔,就是古籍里文献里经常能看到的,甚至坐地铁看到很多地铁站的名字,比如“韦曲”,就能想到很多诗词,联想起当年的韦曲的花啊,还有相关的文化。现在的西安是一个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的地方。

  华商报:你前几日在成都签售的时候说每年都会去成都,那么上一次来西安是什么时候?这次再来跟之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在完成工作之后,一般还会去西安的什么地方?

  马伯庸:西安每年也会来,也没有特定的目标,就想来这个地方坐一坐,待一待,就觉得很舒服。最喜欢陕历博,这个是每次来必去的,虽然去了很多回了,第二就是碑林博物馆,坐在石碑面前,一待待一下午,仔细看着石头上那些字啊,想一想那些事啊,感觉特别能磨人心性。

  华商报:你被誉为出版界的“带货王”,《长安十二时辰》让很多人对西安的历史产生兴趣和研究,如果让你推荐几本关于西安或者长安的书,您会选择哪几本呢?

  马伯庸:有一本书学术性比较强,但是我觉得想研究西安,尤其是想研究古代长安就一定要看,就是杨鸿年先生写的《隋唐两京坊考》,他是把隋唐两代的关于长安城108坊,每一坊里有什么样的人在住,有什么样的商店,有什么样的庙、什么样的道观,有什么样的传说,都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分类。这本书读完以后,如果能记得住,基本可以在古代长安城当导游了。这本书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华商报:你被称为脑洞协会会长,平时是有什么开脑洞的诀窍吗?如果我们今天让你用一种西安的美食来形容下你的脑洞,会用什么呢?

  马伯庸:我觉得应该是羊肉泡馍。因为能掰,每次要掰很多。

  网瘾中年、知道分子、读书达人

  马伯庸:看书尽量不要停留在一个区域

  初见马伯庸,貌不惊人、“体量”不大,但一开口就感觉到一股“丰盛”的感觉,他很自谦,始终认为作为微博大V的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个“知道分子”,当然,这句话他说过很多次,在很多场合。

  “不算(知识分子),我算知道分子。真正知识分子是那些做研究的学术大家,是能够提炼出一些规律,能在史料中找到一些共性,我顶多是阅读论文能看得懂,知道有这么多的事而已,而他们能够看到更多东西,所以我最多算是知道分子。”

  对于网友们关注的他的标签,马伯庸也一一耐心解答。

  考据狂?“算是考据爱好者吧。考据是个很精深的学问,我离真正的考据还差得远。”

  段子王?“有点奇怪,我只是发微博发得比较勤。”

  鬼才?“不知道怎么传出去的,是个好词,我觉得也可以,但容易造成误会。”

  带货王?“出版业的话,我还挺高兴的。现在看书的人不多,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或者影响力,让更多人接触一下书。看不看是个人选择,多接触就行。”

  那么,他喜欢别人用什么样的词形容自己?

  “作家就够了。微博认证就是两个字‘作家’,这是我的主业。标签就是其他人了解到的某一面。”

  马伯庸来过很多次西安,每次来基本都会接受华商报的采访,这次马伯庸透露说,他第一次来西安,是高二,和母亲一起来看兵马俑。“那时候文化积淀不够,后来每次来,每次看过之后就越来越感觉到震撼了。”

  从一个爱读书写东西的80后到目前的著名作家、微博大V、段子手、公众人物,马伯庸的经历既显得隐秘但又循规蹈矩,据马伯庸自己说,像所有的转校生一样,“小时候转学太多了,转过十几次学,在一个学校待过一两个学期就算长的,我没有同学,没有挚交好友,所以在无聊的时候,就自己陪自己玩。日记也有(写),稀奇古怪的武侠、幻想类的,没有限制。”

  从小喜欢读书,也正由读书成就了今天的他,马伯庸表示:“我看书很杂,我不要停留在一个舒适区,这本书看着很好看一直想看的话,会觉得越走越窄,所以会刻意选一些以前没看过的,不知道的作者,不知道的题材。有些书看着就睡着了,有些书看起来,哎,想不到还挺爱看的,尽量不要停留在一个区域。”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采写 摄影 张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马伯庸 作品 知道分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