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专访文学鬼才马伯庸:感觉西安很“厚”能 让人产生无数联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5-17 07:53:03 编辑:王翠萍 作者:赵蔚林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8ekb9p06.jpg

  马伯庸,一个公认的“文学鬼才”,其作品涵盖悬疑、历史、科幻多个领域;文学功底深厚,曾获人民文学奖、科幻银河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多个专业文学奖项。在网络上有一大批极其忠实的读者追随他多年。

  而马伯庸对西安的好感非常明显,他多次来西安,个人也非常喜欢过去的长安城。此次来西安,马伯庸应邀参观了陕西省图书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陕图举办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新书分享会。分享会前,马伯庸接受了华商报、华商网的专访,他分享了很多写书、读史的心得,谈到自己非常尊敬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时,马伯庸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谈及自己热爱的长安,马伯庸也很感慨,在他看来无论是当年的长安还是现在的西安,都是满足很多文化人一生梦想的地方。

  《显微镜下的大明》

  有个故事主人公名字像“肉夹馍”

  写的时候很容易就饿了

  华商报:看过你的很多小说,你说《长安十二时辰》灵感来自于知乎上一个脑洞提问,那么想请问一下《显微镜下的大明》和《七侯笔录》这两部作品的脑洞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当时创作背景是什么?

  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是我在三年前无意间接触到一个明代地方志里很简单的一段话,我觉得事件很有趣,想了解得深一些。后来找资料越挖越深,再后来发现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少有的基层案例。所有资料都非常完整,所以我想把它写出来,应该说叫纪实文学或者纪实报道这类东西吧。后来写出来发出去,大家反响都不错。再后来我对明代地方志兴趣就更大了,连续找了七八个这样的故事,然后就出了本书。

  《七侯笔录》其实不算新书,它是我在大约十年前,因为一时好奇写过的一个有些奇幻色彩的国学小说,后来写了一半就没往下写,今年有时间了,我把它加了一个大结局,也算是还愿了。

  华商报:《显微镜下的大明》《七侯笔录》这两部作品里面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

  马伯庸:这和咱西安还有点关系,《显微镜下的大明》里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我最早想动笔写这个故事的契机,那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叫帅嘉谟,但写出来就跟“肉夹馍”一样。所以整个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容易饿,写着写着主角就窜到肉夹馍那边去了。但是这个人本身也很有意思,他是一个最普通的基层老百姓,因为他数学很好,就去研究当地税收的记录,结果发现当地多交税了。他就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向一个庞大的体制进行挑战,要求得到一个公平的待遇,把这些多交的税免下来。你想一个平民在等级那么森严的封建社会,想做这样的事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咬着牙坚持了八年,几乎就是一个八年抗战,最终被他搅乱了局势,也把这件事做成了,虽然他做成之后朝廷以闹事之名把他发配了,但是他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就变成了英雄,我觉得这种悲剧英雄,以一己之力挑战权威的人物很有文学上的魅力。

  华商报:你能用一段话分别将《显微镜下的大明》和《七侯笔录》介绍给还不太熟悉它们的读者吗?

  马伯庸:如果你想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基层老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他们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可以来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它算是比较少有地把视角放在基层百姓身上的案件实录。《七侯笔录》是一个以中国传统国学和这些文人作为想象的一个载体,让它们和现代人彼此之间有一个碰撞。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马伯庸 作品 知道分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