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无论是“西安年·最中国”的吸睛程度还是抖音上网红城市的点击率,很多人都觉得西安变洋气了,不再是只有城墙和兵马俑的那个长安了。但在编剧张珂看来,这些素材还不够支持西安拍出一部时尚的都市影视剧,“让西安成为网红的其实还是那些传统元素、美食,只是传播媒介改变,符合青年文化的内容还需要挖掘,包括黑撒乐队和《西安人的歌》,唱的内容其实还是美食,西安的整体文化是怀旧自负的,并没有大的改变。”
那么关于教育的话题、关于很多在西安奋斗的年轻人都曾经历过的城中村生活,是否有可以发掘的素材?“如果说城中村的话大家更会去拍北京的唐家山,毕竟月租一千和月租五千的差别;说到教育,可能和河南山东不能比,也没有毛坦厂和衡水,都不够典型和极致。”但他认为,也不是没有切入口,“我之前跟陕旅策划过一个关于西安的电影,也是发生在西安的故事。当时探讨西安和年轻观众的关联,梳理出两个点:美食、摇滚,西安做都市题材影视剧的话,不西安不行,太西安不对。西安的摇滚老炮和来避世的文艺女青年,也许就能成立。”张珂告诉华商报记者。
导演视角:需要改良土壤改变西安人的精气神
西安高新区的最高楼已经突破350米、地铁四通八达、商业中心越来越多、特色咖啡馆层出不穷,从镜头语言来说,拍出一个大都市西安并不难,西安导演阿齐表示,“我觉得西安是能够拍出时尚或者都市情景的那种影视剧的,元素也绝对是够的,我觉得从我的经验上来讲,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没有人投资在西安这个范畴内、这个背景下的都市青年时尚剧;第二就是很难去挑战观众的固有概念。因为一提到西安,很多人就是认为是传统的、有特别深厚的文化那种印象,所以很难去挑战观众这样的固有想法。”
阿齐表示,西安确实需要一个青春时尚都市题材影视剧。“其实我在2017年的时候,曾经给政府还有一些投资人建议过,他们回复的大致意思是他们也想,但是到操作的时候没有人会愿意投资,就看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
作为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内容机构,二更视频挖掘过不少西安城市人文故事,对于这个话题,该品牌西安公司总经理唐爱明告诉华商报记者:“西安守旧的大环境一直没变,西安就不是一个洋气的城市,思维传统,市场也不活跃。看对标,土味情话都能撩人,返璞归真也是时尚啊。但是西安包括创作环境,文化产业都很薄弱,如何洋气、时尚、自信?”尽管西安在抖音上已经是网红城市,但唐爱明觉得这还不足以说明西安的整体气质已经改变了,“那都是皮啊,抖音之城有系统梳理洋气吗?网红都只是暂时的。土壤不好,生命力不强。我是觉得需要改良土壤,先改变西安人的精气神,系统梳理本土文化,大投入大产业,增强文化自信。”
学者视角:西安城市化程度不够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编剧协会副主席张阿利认为,陕西的文学创作中农耕化创作比较成功,城市化写作较弱,这也投射在了陕西的影视创作上,“陕西的文学艺术创作尤其是文学创作,陕西农耕化创作主体影响比较大,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的作品大多这方面的很成功。陕西作家城市化的写作一直是不太成功的地方,也是陕西影视题材拍摄不太成功的地方。国内其他城市的都市题材创作,像北京、上海、广州,还有武汉、成都,都非常成熟。西安这部分一直是一个短板,我们的影视创作主要集中在历史传统题材《大秦帝国》《白鹿原》;革命红色题材《共和国血脉》《保卫延安》等等,还有就是农村题材的创作。”从一度辉煌的西影时代到近几年,西安影视剧的都市题材一直不是主流,“以前西影厂的导演中也有关注都市题材的,滕文骥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黄建新主要关注的是青岛,他也有极个别的作品是西安的,但也并不是主流的。除此以外,关于西安题材的都市类电影就很少。十年前有阿甘改编的《高兴》,包括我担任编剧的《羊肉泡馍麻辣烫》,都属于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电影。”
对于背后的原因,张阿利分析,因为陕西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比较滞后的,“陕西缺乏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那种现代化都市的感觉。当然这些年陕西的城市化进程,包括人口的年轻化,90后、00后他们的城市化进程稍微好一些,所以现在城市化的题材开始有一些活跃,但大多是还不太成熟的一些创作,大型的创作这方面还没有大的作品。”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西安文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马娜也认为西安城市化程度不够,是导致影视剧缺少都市题材的根本原因,“西安的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进入城市化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也没有达到,如果要在影视剧中刻意塑造大都市,会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脱节。就算是西安本土生活的编剧,可能也很难写出西安的大都市生活。”
因此马娜认为,西安的都市气质的影视化表达不能盲目,“还是需要在西安的本土的气质上找一些切合点。要符合我们当下的实际,我们这个城市还是在发展中的,怎么呈现出他这种发展中的状态,可能需要一种不同的都市剧视角。”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编辑:曹静
上一篇:西安228路公交线路今起调整 取消公园南路南段等17个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