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从陕西省安康市区往东出发,在山路上行驶一个半小时后,车停在了半山腰,但还需要在一条长满杂草的土路上步行几百米,才能见到赵启成。
门口的核桃树下面,赵启成和妻子正看着一头吃草的老黄牛,等候到访的记者。几米外的山坡上,生长着红苕、辣椒和玉米。风里夹杂着一阵酸腐味,那里是养猪场。再后面便是一处不能再简陋的农家院落,却干净整洁。
这是赵启成夫妇在山上的家,也是他们创业的地方。2016年以来,夫妻二人用“一双手”在这里撑起了一片天空。说是“一双手”,是因为他们分别右手残疾。
秦岭南麓,山风清凉。赵启成说:“我还有一只手,脱贫不能靠政府。”
在汉滨区早阳镇左湾村,赵启成曾是最早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但这并没有为他带来期望的好日子。
20多年前在外地一个煤窑上干活时,赵启成右手重伤并最终坏死,最后不得不截肢。突然没了干活吃饭的右手,对年轻的赵启来说就是天塌了。但心情再低落,日子也得过。赵启成开始慢慢学着并习惯用一只手在地里干活,可一年辛辛苦苦,也只能糊口。
2009年,40岁的赵启成和小时候一起长大、因为火灾同样没了右手的吴从霞结婚,开始了他们相濡以沫、相扶相持的奋斗,并在一年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虽然夫妻两人只有一双手,但是命运的不公没有使他们消沉,相反让他们更加学会珍惜、热爱生活。
2016年初,赵启成家被村上识别为贫困户。“‘贫困户’这个名字不好听,也不光彩,但是自己的现状又的的确确符合贫困户的标准。”要强的赵启成有些无奈,同时也暗下决心,希望用劳动改变现状。
这期间,一次外出打工被工友嫌弃、被老板辞退的经历,彻底“激怒”了赵启成。“嫌我只有一只手,干的少,其实我一只手也比他们干的多。”
因为之前曾在家里养过猪,回到家后赵启成和媳妇商量后决定“把事干大”。“人穷不能志短,我还有一只手,脱贫不能靠政府,我相信一只手照样可以把猪养好。”赵启成说。
说干就干,赵启成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两万元,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妻子开始动手建养猪场:请人拉砖、拉砂子、运水泥,又请了两个小工,赵启成硬是和妻子用两只手,在三个月时间建起了8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
“有些简陋,但那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要干出个名堂来,用事实告诉瞧不起我们的人,我们人残心不残。”赵启成说。
母猪下崽一般都在夜间,为了防止母猪压坏猪崽,赵启成常常熬夜守在猪圈,在一旁招呼,生怕有个闪失。三年来,他已经不记得自己熬了多少个夜、受了多少罪。
孩子上学后,因为妻子吴从霞要在镇上陪读。大多数时候,所有喂猪、种地这些农活都要赵启成一个人干。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说,只有一只手,毕竟不比健全人,干不下来的时候,累得人想哭。
历经艰辛之后,收获的味道总是格外的甜。
2016年年底,赵启成喂的几头猪终于出栏了。当时,安康市招商局派驻左湾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江涛来到赵启成家里,走进院子看到的丰收场景让他久久难忘,也被深深触动:“屋子外面挂满了玉米,金灿灿的一大片,屋子里面也挂满了猪肉,夫妻两个人忙里忙外,这些活都是两个人干一点一点干出来的,连杀猪都是自己来。”江涛说,当天晚上,他就住在了赵启成家里,连夜帮忙联系猪肉销路,他自己买了整整一头。
当年赵启成的猪就卖了将近8000块钱。尝到创业的甜头,他把家里的四五亩地全都种上了玉米,又把外出务工的邻居让他们照看的地也陆续种上了玉米,为猪提供优质饲料。
到2019年,赵启成种的玉米已经达到17亩,销售猪仔的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预计全年养猪收入可以接近5万元。另外,赵启成在农闲时还坚持在山里捡挖中药材,这一项每年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2017年9月,赵启成被早阳镇党委、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自强标兵;此后,又先后被安康市表彰为脱贫攻坚自强标兵,被汉滨区表彰为第四届道德模范。
2017年,得益于移民搬迁政策,赵启成在镇搬迁点分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经过简单装修,2019年2月底,赵启成一家已经搬进了新居。村支部书记吴从红介绍,村上今年已经将赵启成列为贫困户拟退出对象。
但赵启成觉得这还不够,还想把事业“再整大一些”。为此,他在现在的猪舍旁边平整出了近100平米的空地,“多挣些钱,供女儿上大学。”
“当了这几年贫困户,脸上没光彩,说句心里话,脱贫不能等靠要,幸福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赵启成说。
结束采访两个小时后,早阳镇党委书记席鸿冰给记者发来微信:赵启成夫妻是一面镜子,折射着“身残志不残”的光芒;他们是一面旗帜,继承和发扬着中国农民质朴的美德;他们是一对鲜活的标杆,让四肢健全者起敬,让懒惰者汗颜警醒。
编辑:张佳萌
上一篇:移民搬迁迁出幸福生活 陕西镇巴脱贫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