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创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评审会议在京召开。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前进带队参会,并最终顺利通过答辩。经工信部6月25日至7月2日公示后,西安高新区成为继徐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佛山南海区、营口开发区、济宁开发区之后,批准创建的第六个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评审会上,王前进介绍了西安高新区的总体情况,高新区工信局负责人从安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发展环境四大方面全方位汇报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情况。经汇报、答辩、评审等环节,同意西安高新区创建国家安全产业园区。工信部、应急部将在2019年安全产业和安全发展高峰论坛上为高新区创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揭牌。
近年来,高新区紧抓国家大力发展安全产业的战略机遇,依托自身展优势及雄厚的安全科研力量、成熟的安全产业基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国际领先的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高新区从事安全产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3家,产值达700亿元,在矿山安全、消防安全、电力安全、交通安全和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处国内领先地位。
安全产业基础良好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8年的发展,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系列重大跨越,2018年高新区实现全口径营业总收入16260.4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576.96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在安全产业领域,高新区取得的发展成果同样喜人。据了解,2018年,高新区安全产业领域收入超过600亿元,目前拥有安全产业领域企业1350家,包括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霍尼韦尔)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陕西法士特传动有限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海康威视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中国500强企业;高压电气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和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3.3%,每亿元营收有效发明专利数1.1件。
高新区已形成以交通安全、矿山安全为特色,消防安全、电力安全为主体,化工安全、应急安全、城市公共安全为补充的特色安全产业发展态势,为区域安全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集群初步显现
对于高新区而言,安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招商引资成果的一大亮点。近年,高新区从交通安全、矿山安全、消防安全、电力安全等领域着手,大力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现今,一个配套完善、辐射力强劲的安全产业特色集群已初步显现,吸纳力强劲的“谷地效应”已催生凸显。
在交通安全领域,高新区已入驻相关企业148家,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产品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陕西法士特、西安正昌电子、西安艾希尔庆华等企业为龙头的交通安全产业。
在矿山安全领域,高新区入驻企业176家,收入达90亿元,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位居全国第一。围绕矿山安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领域,聚集了陕煤集团、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西安博深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在消防领域,高新区消防安全产业领域企业243家,收入规模超过110亿元,形成了以西安盛赛尔、西安航天泵业、西安博康和西安新竹为龙头的专业消防安全产业的集聚;电力安全产业领域企业297家,收入规模达到230亿元,聚集了以西电集团、西安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除上述四大领域之外,高新区其他安全产业企业共486家,总收入超过70亿元。如应急安全领域,形成了以邦正科技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链;化工安全产业领域,形成了以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定华电子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等。
平台效应逐步释放
为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人才”的改革力度,高新区以资本、科技、人才三大市场为依托,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八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体制机制正式迈入2.0版。
2018年以来,高新区先后制定发布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精准靶向举措,成功举办了全球创投峰会,发布“创投十条”,启动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28家金融机构总部、247家投资机构的选址落户,推动了高新区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2018年,高新区新增上市挂牌企业家数位列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第一,全年实现融资111.14亿元,累计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家。
为建设“创新之城”,加快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吸引重点人才落户,高新区不断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出一个体系(“1+X+1政策体系”)、两个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服务精品工程”),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打造最优人才服务精品工程,形成以优化人才政策为引导、高质量人才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格局。
截至2018年底,高新区从业人员约53万人,其中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45万人,硕博士约6.2万人。目前,高新区聚集国家特聘专家115人,省特聘专家94人,市“5211计划”专家103人、“5531计划”ABC类66人;院士工作站29个,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基地)62个,智力密集度位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高新区科技大市场提供技术交易、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科技政策、人才创业、标准化、财税、法律、评估等11大类120项服务。
高新区通过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科技资源统筹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基地,有效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者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环境空前优化
近年来,高新区建立了政府引导、平台构建、需求拉动、项目支撑、创新驱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园区承载,以及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和安全产业生态体系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7年9月,高新区研究制定了《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目标到2022年,园区安全产业实现总收入1250亿元。与此同时,制定发布了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次创业”系列优惠政策,并不断创新符合“双自联动”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打造最优的创新生态环境。
此外,高新区不断加大对安全产业的扶持与推动力度,成立陕西省安全产业联盟,出台了扶持产业创新发展优惠政策。2016年,高新区对陕西省安全产业联盟中的41家企业给予了政策支持,支持总金额2372万元;2017年对联盟中45家企业给予支持,支持总金额2552万元;2018年,50家企业获高新区政策优惠支持2726万元。2019年,制定发布了《西安高新区推进安全发展的若干鼓励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安全发展。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
乘着建设首善区的东风,高新区将紧抓创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的契机,在工信部、应急管理部、陕西省部省共建背景下,集中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引领工程、重点项目培育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产业平台支撑工程、产业链提升工程、企业品牌培育工程、金融支撑强化工程、制度供给改革工程、安全文化塑造工程、对外开放拉动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持续做大做强安全产业。
与此同时,高新区将重点推进落实汽车主动安全、煤矿机器换人、化工安全提升和城市安全装备示范等第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实现汽车主动安全产值300亿元,煤矿安全产值300亿元,形成汽车主动安全、煤矿安全、煤化工安全为主的产业特色。
到2022年,高新区安全产业总收入将达1250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安全产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龙头企业引领高地和产业链聚集洼地,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科技兴安”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杨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