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72岁老人回忆西安城建往事:西安第一个广场圈是如何建成的

西安新闻 西安晚报 2019-08-05 07:19:18
[摘要]很少有人知道 ,位于新城广场的陕西省政府大楼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获评“鲁班奖”的建设项目。冯荣德,就是这栋大楼的参建者之一。

res03_attpic_brief.jpg

  核心提示

  很少有人知道 ,位于新城广场的陕西省政府大楼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获评“鲁班奖”的建设项目。冯荣德,就是这栋大楼的参建者之一。现年72岁的冯荣德退休前一直在建筑行业工作,还参与了人民大厦、科技馆等西安多处地标建筑的施工,他的记忆织起了西安第一个“广场圈”的光阴图谱。

  抢工期抢出来的“鲁班奖”

  新城广场位于西安市中心,南靠南新街,北临省政府大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西安市大型公共活动的中心。新城广场东西长436米,南北宽135.5米,呈半圆形,总面积5.69万平方米,由道路、绿地等组成。这里的地标建筑就是米黄色的省政府大楼。延续至今,它见证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

  冯荣德是陕建八建集团退休干部,他觉得自己职业生涯最骄傲的事,就是参建了西北五省区第一个获“鲁班奖”项目——陕西省政府大楼。他说:“我带着孙子路过那里时,会给他讲这栋楼的故事。当年4000多名建筑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1年半时间就抢完了3年的工期,最后还获得了‘鲁班奖’。”

  “鲁班奖”作为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最高奖,是工程质量的权威标志。一生能获得这样一座丰碑,对于建筑人来说,绝对是至高的荣誉,况且还是西北五省区的第一个。奖项背后承载着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冯荣德记得,第一次进入工地是1984年10月,当时整个项目被分成主楼和两边的副楼三个施工主体,他是第二队队长,负责东侧副楼的建造。

  大楼平面呈工字形,东西长257.6米,南北最宽52.16米,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高62米,共15层。6.3万平方米的总体施工量,以及15层的高度,在当年绝对是个大工程。按照当时的建造工艺和机械化程度计算,工期应该在2—3年,但为了抢工期,主楼和两侧的副楼三个标段同时开工。冯荣德回忆,当年开工时,新城广场东西路北边还是简易的看台,南边是广场,但说是广场其实就是一处空地。

  小车运砂浆推出了大工程

  省政府大楼当年的建造项目叫省政府统建办公大楼,1984年10月—12月初,冯荣德和他的同事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把基础做好了。进入主体建设阶段,钢筋混凝土的需求量很大。

  “当时的建筑行业机械化程度和现在没法比,钢筋靠人捆,水泥靠人拌。没有搅拌站,大家都是在现场安装搅拌机,人工预拌砂石,运输也是靠人工用塔吊、卷扬机垂直运输,每一根水泥柱和现浇顶都是靠小车子装砂浆,一车车推出来的。最高峰时,整个工地有4000多位工人同时开工。

  时代的发展也见证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当年4000多人一起工作的场面,也许再也不会出现了。冯荣德说:“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让建筑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如果再建这样体量的建筑 ,对人工的需求量会大幅度锐减。在一些智慧工地,对人的需求量可能只要当年的十分之一就够了。”

  施工是一方面,设计也是分秒必争。确切地说,当年建造大楼时并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冯荣德手中的图纸通常只有3层的,都是一边出设计一边干活,这种情况对施工方的要求更高,“前期哪怕一个小细节没处理好,都会影响后面的施工。所以整整一年多,大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冯荣德说。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方当时为这个项目专门组建了“新城工程处”,处机关就设在施工现场,遇到问题随时解决。大家几乎没有节假日,1985年和1986年的两个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冯荣德说:“那时天冷呀,工地住宿条件远没有现在好,为了抢进度,抓生产和质量的同时,每到节假日就要给工人做思想工作,请大家放弃休假,加班加点。那时候,大伙的干劲都很足,我们的工地也总是热火朝天的。”

  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材料还属于国家统购项目,很多材料的购买都是有指标供给的,市场远没有现在活跃。当年建大楼的建筑材料都算好指标,边采购边进场,材料的供给也很紧张。加之当年在人口密度大的市中心施工,为了保护环境,确保市民正常生活,只允许运送建材的解放牌大卡和拖拉机车晚上进城。

  “进料的时候,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得亲眼盯着一车车料安全进场后才能放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5+2’‘白+黑’。”冯荣德说。大楼的建造在当年用了很多超前的设计理念,冯荣德记得一些概念最少超前20年。超前的理念如何落地,也是个大问题。为此施工方还在现场成立了技术处,专门应对技术难点。

  冯荣德记得,1985年的冬天很冷,简易工棚里条件特别艰苦,施工到外墙面贴砖时,专门有工程师来做了抗冻实验。“在零下多少度,外墙砖不会脱落,反复试验后,按照当时西安冬季气温来看,只要确保抗冻点在零下10度,就能实现外墙砖不脱落,但技术员坚持要考虑到极端天气因素,水泥砂浆的抗冻等级要达到零下15度的施工标准。当时外墙砖的铺贴工作就是在试验完成后才开始施工的。”冯荣德说。

  后面的内装修期间,施工上还使用了在当时很先进的翻样间工艺,就是类似现在的建模和沙盘制作,提前按照图纸的要求,把施工工艺都做出来,有利于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更直接明了地看懂工艺、遵守要求。

  后来这些技术标准,都成了当时的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的质量标准,也是行业认可的最高标准。

  “广场圈”凝结的西安生活

  1986年结束了大楼的建造后,经西安市质检站验收评为优良工程,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核评为陕西省优质工程,被评为陕西省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1988年获评“鲁班奖”,一时间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声名鹊起。

  1989年,冯荣德开始参与新城广场东侧人民大厦的建设,虽然只过了3年,但建造人民大厦时,建筑业的机械化发展已经很明显了,工地用上了混凝土输送泵,生产商品混凝土的搅拌站也开始出现,虽然当时搅拌站和搅拌车很少,但比起盖省政府大楼的时候,已经方便了很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和各种专业设备的应用,让施工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冯荣德记得,在参建人民大厦的主体时,他们使用了塔吊。现在司空见惯的塔吊在当时绝对是新鲜事物,那台塔吊是法国进口的高塔,一节一节自动上升。当时的进口价格在百万元以上,以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人的平均工资算,这台来自法国的塔吊绝对是建筑业的奢侈品。冯荣德说:“我现在看见塔吊,还时常会想起来当年那台塔吊的样子,对于建筑工人来说,任何一次技术的革命,都会作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继人民大厦后,冯荣德所在的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围绕新城广场还建造了科技馆、民生大楼等项目,打造了西安第一个“广场圈”。“民生大楼有电梯”的广告语,在上世纪90年代是西安人耳熟能详的段子。有电梯的民生大楼,当年绝对是西安最顶级的ShoppingMall,年轻人能穿上民生大楼里的衣服,就能引领西安的潮流风向标。彼时的新城广场,是西安绝对的市中心,周围像样的建筑几乎都是冯荣德所在的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建造。如今还有人调侃,如果给新城广场周围的建筑拉一个“朋友圈”,你会发现他们的头像上都有陕建八建的logo。

  从1969年参加工作,到2007年退休,冯荣德从技术员干到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他说:“我看着两车道的北大街和全是土地的新城广场一天天在变,但如果时间再回到1984年,我绝对想不到西安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2019年的7月25日,再回到自己当年办公的地方,冯荣德看着一幢幢自己当年参建的大楼被拍成照片,装裱在墙面的时间轴上,他下意识地摸着哪些照片。他的回忆,也是西安的回忆。当年的他没有想到如今的西安会变成“左手古典、右手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但他和他的同事们用双手为西安建造的地标建筑,却在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坐标上,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奋斗的坚毅和努力的笑脸。

  文 /记者张佳 图 /记者张宇明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强鑫

相关热词搜索: 老人回忆 新城广场 西安城建 广场圈

上一篇:保护大秦岭 垃圾换礼品 感谢你为保护大秦岭做的每一点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