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延安新闻 > 正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 从小事看红军的初心

延安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田睿 2019-08-17 07:41:47
[摘要]作为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第一阶段报道的记者,我们试图从一些观察和体悟到的细节中去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秘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长征历程,意义深远。

  作为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第一阶段报道的记者,我们试图从一些观察和体悟到的细节中去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秘密”。

  马栏、照金、薛家寨、陈炉……7月22日至26日,华商报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这片革命热土。

  90多年前的1927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些土地上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苏维埃革命政权,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践,赢得民心。最终,这些连成一片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北上抗日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里流传的红色故事,纪念馆里展览陈列的图片和实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使用的生活用品、简陋的办公地,以及关中报社旧址等,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抚今追昔,睹物思人,思民心向背,思世界大势,令人感触颇深。

  >>艰苦朴素

  没地方住自己挖窑洞解决

  在马栏河西边的山峁上,依地势分布着许多窑洞,这里就是马栏革命旧址。

  门口挂着的牌子显示,这里曾是中共陕西省委旧址(1941.12-1942.12)、中共关中地委旧址(1943.1-1949.4)、关中分区旧址(1941.12-1949.4),同时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关中报社旧址、关中分区各部门旧址也都在这里,院内坡下的一座土木结构的瓦房就是关中分区会议室旧址。

  据讲解员介绍,刚开始进驻马栏时是没有这些窑洞的,大家动手开挖了375孔窑洞,才解决了办公、住宿的问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部署战斗,做出了一个个重要决定。

  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的制胜法宝之一。

  >>“投豆选举”

  满16岁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据马栏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习仲勋主持关中分区工作后认真推行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从1941年开始,关中分区各县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普选工作。

  关中分区依照《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普选,通过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民主选举,使分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完善和巩固。凡年满16岁,无论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由于部分群众不识字,为保证其选举权利,采用了“投豆选举”的办法,就是在每个候选人照片面前摆一只碗,想投票给谁,就在前面的碗里投一颗豆子。

  全面推行民主选举,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分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情系民生

  为难民提供粮食农具

  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关中分区迅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到1942年上半年,在马栏一带开荒8100多亩,每年增产粮食20多万斤。

  关中分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又地处陕甘宁边区南沿,有大量逃避战火的难民在这里落脚。关中分区军民为这些难民提供粮食、农具,帮助他们安居乐业。

  >>兴办教育

  关中分区成进步青年向往之地

  关中分区还被称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在这里兴办的著名学校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抗日荣誉军人学校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

  关中分区的马栏河上有一座七孔桥,民谣“马栏桥长又宽,八个墩墩七个眼,百姓走着心欢喜,南北相连通陕甘”就是说这座桥的。据了解,当时西安等城市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想到苏区,都要经过这座桥。而西安城内党的地下工作者想要把物资和情报送往苏区,也要通过这座桥,所以这座桥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种象征。

  如今,马栏七孔桥已被保护起来,只允许走人,开车通过要走附近一座新建的大桥。

  >>尊师重教

  司令部为孩子上学而“搬家”

  1937年2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直属机关,由泾阳县云阳镇移驻同官县陈炉镇。

  当时,陈炉镇的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正放寒假。在陈炉镇联保主任高少峰积极协助下,部队驻防得到妥善安置。贺龙、关向应及司令部工作人员住在二高小学内,政治部住在水泉头,卫生部住在马家科,后勤部住在咀头,红军战士都分散住在陈炉镇群众家里。

  寒假结束后,贺龙看其他学校都开学了,就问第二高级小学为什么没有开学,负责人解释说,怕开学后孩子们打扰到司令部办公。贺龙知道后决定让学生们第二天就上课,司令部搬离学校。

  几个月后,红二方面军离开陈炉镇移驻富平庄里镇,临走时贺龙给学校捐了200元大洋,叮嘱一定要把学校办好。

  >>纪律严明

  规定损坏群众东西要照价赔偿

  红二方面军刚到陈炉时,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和恐怖政策,群众还不能正确认识红军,因而不敢接近红军。

  为了消除群众对红军的误解,红二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与群众拉家常,为群众担水、扫地、做好事,用这种方式告诉群众: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劳苦大众自己的队伍。红军战士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买卖公平,凡损坏了群众的东西,都照价赔偿,办事说话都很和气。

  红军高尚的品德和严明的纪律,使群众很快便消除了恐惧心理,亲身感受到红军是解放劳苦大众的人民军队。

  >>情系群众

  想方设法帮老百姓共克时艰

  红二方面军在陈炉镇期间,正值陈炉瓷业萧条、产品滞销的困难时期,加之当年春荒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吃粮困难的问题,红军一方面让部队请当地群众做饭(部队南方同志多,不会做北方面食),做饭的人全家与红军一块吃饭,先解决一些群众眼下揭不开锅的问题;另一方面让部队到陈炉镇以外的地方去筹集军粮,把筹集回来的原粮发给群众进行加工,并规定群众每加工一百斤小麦,只需交面粉五十二斤,其余部分归群众所有。就这样,红军帮助陈炉镇的群众顺利地渡过了春荒。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田睿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长征路 红军 初心

上一篇: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辛户村有个张延刚是全村人的福气”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