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开发区报道 > 高新区 > 正文

非遗印象 | 杨氏木杆秤——称起历史岁月的分量

高新区 高新区 2020-07-20 15:45:18
[摘要]木杆秤,一根既巧妙又轻便的神奇木杆。两千多年前,春秋楚人范蠡,为了公平交易而发明的计量工具,早在秦朝度量衡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

  木杆秤,一根既巧妙又轻便的神奇木杆。两千多年前,春秋楚人范蠡,为了公平交易而发明的计量工具,早在秦朝度量衡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

\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古至今都是一片经济热土,千百年来,木杆秤是行商坐贾的必备之物。在沣河西岸的高新区秦渡街道,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木杆秤制作技艺。

  时光如梭,木杆秤,称起了历史岁月的分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四代传承,杨氏木杆秤记录衡器的百年变迁。

  自古以来,作为商品流通的度量工具,木杆秤为人们交易货物提供依据,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发达。小小的一杆秤,量的是斤两,称的却是良心,展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

\

  在高新区秦渡街道有一户人家,从清朝光绪年间起,世代以制作木杆秤为生,他们就是杨氏木杆秤家族。

\

  今年45岁的杨卫斌,是杨氏木杆秤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说:“做秤是个良心活,守住公平正义,守住手艺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杆杆‘良心秤’。”

  木杆秤,是经济往来必备工具之一,不同的生意人需要用不同的木杆秤。因此,在这间不大的秤铺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木杆秤。

\

  清朝光绪年间,杨卫斌的曾祖父杨叙伦开始制作木杆秤,这也是“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的第一代记忆。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又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这两次变化给杨氏秤铺带来了不少商机。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秤,当时木杆秤生意非常好,最红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出百杆秤。我的父亲就凭这手艺,在八十年代初给家里盖了楼房,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杨卫斌说。

\

  以前生意红火,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自1992年起,杨卫斌便跟着父亲开始学习制秤。“制作木杆秤是门精细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自从迷上这手艺,就再也放不下了!”

  道道工序,古老技艺见证神奇魅力。据考证,木杆秤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制作过程极其精细严谨,是非常考验人耐性的手工活。

  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和秤盘等部件组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工序繁杂。

\
\
\
\
\

  杨卫斌介绍说,制作木杆秤大小工序加起来有三四十道。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装提纽、挂秤盘、校秤、木杆刻度、钻秤花、定秤星、打磨、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

  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和制作技巧,都用祖传的专用工具进行手工制作。

\

  杨卫斌的秤铺里,一边是一张爷爷留下的古老的桌子,被他当做工作台,桌子旁是一大箱子的工具和零部件,另一边是一堆用来校秤的各种型号的砝码,墙上整齐有序地悬挂着一个个大大小小、做工精细的木杆秤。

\
\
\

  悬挂着的木杆秤各式都有,大的能称重200千克,小秤称重以克来计,还有些是代表“称心如意”的喜秤,有的是纪念收藏秤,星花上写满祝福,有的星花上刻着“二十四节气”等。

\
\
\

  一把木杆秤从选料到最后的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浸入了杨卫斌无数的汗水,他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制作,诠释着传统手工艺匠人对艺术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决心。

  坚守发展把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随着电子秤等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木杆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传承父辈家族的记忆,杨卫斌开始琢磨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木杆秤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发扬光大。

  在拜访了许多专业人士后,杨卫斌开始制作“礼品秤”、“喜秤”等,在秤杆上写祝福语,秤砣上背上“钱袋子”…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

  他还用木斗、木尺、木杆秤,组成“传家三宝”礼品盒,用传统手艺寄托祝福,承载“日进斗金”的理想和追求。“现在全秦渡街道,甚至全西安市,也没有几家做木杆秤的了,但我还在坚持做。”杨卫斌说。他不甘心祖传的手艺这么快地消失,至少不能在他这代消失。

  如今,杨氏秤铺里还悬挂着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颁给秤铺的奖状,上面写着“质量可靠 计量准确”八个字。

\

  木杆秤制作技艺也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1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6月,杨卫斌被西安市评为杨氏木杆秤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对于中国人来说,木杆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工具,更是先辈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诚信精神的凝聚。

  杨卫斌表示:“要做一个良心秤,刻度不能差一点;要做诚信商人,斤两不能少一点,道德操守不能沦丧。只有永葆初心,我们才能把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

\

  也许今后,木杆秤会彻底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杨卫斌希望通过不断尝试,让木杆秤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把木杆称,既是一个准确的度量衡工具,也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中国千年的古老技艺,在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创新中,拓展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高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来源:西安高新区


来源:高新区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荧光夜跑嗨翻“唐延之路”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