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城市在不断发展水还跟得上吗?西安地下水资源开采率90.98%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12-18 19:47:52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水是生命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城市在不断发展,水还跟得上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重大的问题。

  12月18日,陕西省政协召开第六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行分析研讨,省政协主席韩勇出席会议。

\

  黄河流域现状供水安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作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2%。近30年来黄河天然来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黄土高原衰减最为严重。陕西省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36.7%,水资源量占全省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6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是:黄河流域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现状供水安全系数1.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8)。陕北地区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耗水量大。关中地区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不足,供水保证率低,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生态用水严重,农灌面积每年失灌约300-400万亩,实灌面积中供水也不足。陕南地区骨干性水源工程少,径流调节能力低,水源基地作用尚未发挥,供水保证程度低。

  解决问题要靠制度,其中包括要进行水资源安全预警评估,要有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要靠工程,包括节水基础设施建设;要靠机制,包括深化水价改革、深化水资源税改革;要靠规划,包括生态流量(水量)保障。

  “全面深化节水,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省水利厅厅长魏稳柱在通报我省集约节约用水工作时介绍,我省水资源禀赋条件呈总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三大特点。总体而言,水资源分布与需水要求极不匹配,且开发利用潜力非常有限。“特别是我省黄河流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新增用水当地已无潜力,只能依靠调引汉江水和黄河干流水以及再生水的挖潜。”

  我省开展的水资源集约节约工作有: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优先节水;抓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管住用水;开展重点江河水量分配,合理分水;增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调水。下一步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深化节水工作;推进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突出抓好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

  他建议,促进从国家层面出台节水刚性约束政策;促进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尽快上马,为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短缺提供可行方案;促进适时调整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呼吁增加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分配我省水量;支持我省开展水库清淤。

  西安地下水资源开采率90.98%,已接近可开采量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生态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记伟介绍了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情况。

\

  “从重点城市用水情况来看,西安市2018年用水量19.69亿立方米,居我省黄河流域各城市用水量首位,其中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44.34%,开发利用潜力不大;地下水资源开采率为90.98%,接近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均较好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工业、农业用水效率位居全国第一阵列。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新时期的节水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他建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及设施;探索形成水价调节机制;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持续完善节水计量监管;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节水。

  会上,政协委员、专家与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互动交流,共同为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会诊把脉、建言资政。

  “要切实扎紧用水制度“笼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

  省政协主席韩勇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们要紧抓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委要求部署,科学编制《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谋划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把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做精做实。

  韩勇强调,要切实扎紧用水制度“笼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省级水资源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综合运用行政许可、财税奖补、价格杠杆等政策工具,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减少不必要水资源消耗,确保区域用水总量低于国家控制目标。要充分利用我省科技、高校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开发和节水设备的研制,推动高耗水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增效,普及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引导公众树立集约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家园的意识,全面提高公民节水知识,把集约节约用水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 水资源 经济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