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无手大叔靠摄影谋生39年 曾用三年记录100位残疾人故事

来源:紫牛新闻 时间:2020-12-21 10:59:35 编辑:胡泽鹏 作者:万惠娟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近日,网上一段“无手摄影师采风视频”引起一些关注。

  街头,一位没有双手的大叔,用腕部剩下的两截肉疙瘩架起相机,记录眼前的风景。拍摄结束后,他对着镜头莞尔一笑让人动容。网友纷纷点赞“身残志坚”“看到他,我们健全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位摄影师是浙江省临安市61岁的郑龙华。他自幼失去双手,自学摄影。曾卖掉家中的房子,用所得的110万走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15万字的采访稿,记录了100位残疾人的故事。2008年残奥会前,他的作品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

  如今,郑龙华还一直在追踪拍摄残疾人题材。他表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不容易,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我就是想向全世界宣传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失去双手就业屡屡受挫

  摄影给了他新的希望

  郑龙华告诉记者,他在1岁时不慎摔进火坑,双手烧毁被截肢。“7岁以后才能自己吃饭,9岁才学会穿衣服。”到了上学的年纪,郑龙华因为无手被学校婉拒,他在教室外旁听练字一整年,第二年才如愿入学。虽然身有残疾,但郑龙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写字比较慢,别人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我要花几个小时。”

  高中毕业后,郑龙华尝试着找工作,因为没有手,他几乎被所有的地方拒绝了,只能在村里务农。好在几年后,郑龙华在一所中学找到了工作。当了四年代课教师后,因为无法转正,郑龙华想试试别的机会。他去乡文化站面试,面对没有双手的郑龙华,面试官只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我没有手能不能教人跳舞,我想了想,回答了不行。第二个问的是我这样的手能不能拍照,我说从来没拍过,还是不行。”

\

  郑龙华在调整镜头

  郑龙华整整想了一夜。跳舞自己不仅缺了手,天赋也不够,摄影是不是可以试试呢?很快,他就花120元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海鸥4A照相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照相机需要手动换胶卷,郑龙华每拍完12张照片就要换一次。“换胶卷不是最难的地方,摸索照相机上的那些零部件,怎么调焦距,怎么调整光圈,怎么用我的双臂把照相机拿稳,光是这些我就学了快半年。”面对诸多困难,郑龙华曾向照相馆的老师傅求学,对方拒绝了他,无奈他只能自学。半年时间,郑龙华几乎没踏出过家门,一心钻研摄影。熟悉了基本操作以后,郑龙华去文化站询问,对方说摄影师的职位早就有人了。

  从拍人到拍事

  在拍摄过程中积累经验

  为了谋生,郑龙华开始了39年的摄影生涯。

  一开始他没能力也没资源,只能在流动照相馆给别人拍拍照片,当摄影个体户,这一拍就是好几年。“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自闭,因为我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后来我发现我的摄影技术还不错,很多人特意来找我拍照,这让我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认同感,我开始意识到其实我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不同。”郑龙华的摄影生涯逐渐有了起色,收入也能在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外有些结余。

\

  郑华龙靠摄影谋生

  1985年,郑龙华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即时摄影艺术大赛中获得特别荣誉奖,他称这次获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既然学了摄影这门技术,我就想除了拍摄生活照以外能有一些其他发展。”于是,郑龙华把生活中碰到的有趣新闻和美丽景色拍下来,向多个报纸、杂志投递。

  十几年间,郑龙华在文化局、残联等单位担任过摄影师的工作。在不断沉淀经验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他的摄影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摄影大奖。

  因为在残联工作的关系,郑龙华的拍摄多以残疾人的图文故事为主。“我自己也是个残疾人,我的拍摄可能会有一些独特视角。拍得多了,了解到的残疾人故事多了,很想为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6年卖房筹款

  三年记录100位残疾人的故事

  郑龙华告诉记者,得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他激动不已。“我想为残疾人做一个大型的活动,采访100名中国残疾人精英,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郑龙华的单位很是支持,给了他三年拍摄时间,可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时间。

  郑龙华得知自己的构想被认同后便立马着手准备,可他一开始便犯了难:单位没有经费支持,所有费用必须自己承担。三年,几十个城市,100位残疾人,办展览,出书……郑龙华粗略一算就要100多万元。“2006年那个时候,100万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家里没什么存款,只有一套房子。我和我爱人商量了一下就把房子卖了,筹集到了110万启动资金。”

  筹集到资金后,郑龙华想着接下来的工作会轻松许多,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如何挑选并找到这100位残疾人是个难题。“我先在网上搜索每个省的残疾人,然后大量地整合信息。我要选哪个省找哪几个人,找到后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我的拍摄内容。”整个过程,走的是民间程序,没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全部过程只能靠他苦口婆心地去沟通、说服。

\

  郑龙华在拍摄残疾人

  提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郑龙华说,是去拍摄一位广西的残疾人教师阮文凭。“我当时为了拍摄他先坐了大巴、公交车,然后坐了农用三轮车,三轮车在半山腰上不去了,我就租了个拖拉机开上去,最后没有路了,只能自己走到山顶上。”路途辛苦,郑龙华没想到生活条件更艰苦,“那个地方干旱,只有喝的水,没有洗脸洗脚的水,我就这样在山上呆了四天。但我的经历和这位教师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郑龙华告诉记者,阮文凭老师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腰部以下几乎是无力的,只能靠拄拐杖行走。几十年来他坚持教书,2020年,阮文凭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展览在奥运会前展出

  获得国内国际奖项

  从2006年到2008年,郑龙华奔波拍摄了三年,走遍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为了记录这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故事,他拍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了15万字的采访稿。

  郑龙华将100位残疾人士的励志照片收集成册——《一位无手摄影师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腿部行动不便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农民袁建明……

\

  郑龙华镜头下的袁建明

  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身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郑龙华告诉记者,虽然没有双手进行拍摄很困难,自己却觉得非常值得,从来没想过放弃。“下雨时要撑伞我就无法拍摄,拍摄陌生人会被别人质疑,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很多人看了我给他们拍的照片都说好。很多人在拍摄一年两年以后,都和我成为了朋友。”

\

  郑龙华的作品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

  2008年,郑龙华记录100位残疾人精英故事的影像大展在北京残奥会期间隆重展出。展出持续十天,使用了500平方米的场地,每天大厅里都是满满的人。郑龙华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着100个展板上一位位熟悉的面孔,觉得自己三年的努力都值得。郑龙华在北京奥运会的展览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报导:中国香港的文汇报、美国的侨报、央视的各大频道都对郑龙华的公益作品进行了相关报道。

  退休生活充实且忙碌

  将持续拍摄记录残疾人故事

  刚刚退休不久的郑龙华告诉记者,他现在兼任临安摄影家协会主席和杭州市残疾人艺术家协会会长,“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很忙的,组织各种活动、练习书法、拍摄整理残疾人题材照片。”郑龙华说,胶片时代留下的几大箱胶卷,他至今仍然妥善保存着。接下来,他会抽出一些时间,整理一下39年拍摄生涯的作品、感受。

\

  郑龙华在练书法

  郑龙华说,网上的视频是朋友无意间拍摄的,这只是他的日常生活。虽然退休了,但去街头、乡村采风也是常有的事,他一直都在追踪拍摄残疾人题材。郑龙华说:“中国8000多万残疾人同胞中佼佼者数不胜数,我记录的仅仅是沧海一粟。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够多记录一点他们的故事,这辈子,我都要坚持做这件事。”

  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 郑龙华 摄影 浙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