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孙周勇​委员:核定编制130名年均考古300余项目 我省考古队伍亟需壮大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2021-01-28 10:15:14
[摘要]“考古工作者是中国文明的发掘者,中华历史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促进经济发展、重塑社会文明,考古从未缺位。

  “考古工作者是中国文明的发掘者,中华历史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促进经济发展、重塑社会文明,考古从未缺位。但科研人员疲于奔命,造成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在工期等方面的矛盾。我省考古队伍亟需壮大。”省政协委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说。

H3WdDc2ZknlDv9Q6.jpg

  科研人员疲于奔命,给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他在《奋力开创新时代陕西考古工作新局面》的提案中介绍,陕西是文物大省、考古工作强省。依赖得天独厚的地下遗存,几代陕西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躬耕田野,催生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汉景帝阳陵等一批蜚声中外的大型遗址博物馆,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金色文化名片”。新时代下的陕西考古,在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考古任务繁重,从业人员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目前,我省共有国家文物局颁发团体发掘资质的单位6家,其中可从事工程建设中文物考古工作的单位仅4家,业务人员总数约150人,承担全省及中亚南亚等域外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随着近年来土地使用过程中的“考古前置”及“先考古、后出让”政策的推广普及,我省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任务激增。

  “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例。该院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核定编制130名,肩负着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建设学术平台及推动学科发展的重任。不仅承担着省内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任务,还承担了‘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研究项目。面对平均年度发掘300余项考古项目,科研人员疲于奔命,造成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在工期等方面的矛盾。这种情况在各地市文物考古机构更为突出,给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带来巨大潜在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程进度。”

news_fz_20210128102248_1b8bd628418e6d0f809f7483f7006b1342892339.jpg

  建议增加省市文物考古机构人员编制,完善野外考古奖励激励机制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随后《求是》杂志刊登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整理的署名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充分肯定了几代考古人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系统地阐述新时代考古学的意义与价值。全国考古工作者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目前,我省正在全面推进“先考古、后出让”的土地使用模式。这是有效提高考古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妥善保护古代文化遗产,达到双赢互利的重要举措,但同时也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考古任务。建议我省根据考古工作实际情况,增加省市文物考古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地下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中得到妥善保护。”

  孙周勇委员说,另外考古工作涉及大量野外作业,工作条件艰辛。但因考古机构被视作一般事业单位,野外津贴、业务用车(特别是越野车)等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向省内外高校流失、科研活力和动力不足的情况。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野外考古奖励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津贴,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培养壮大我省考古队伍,让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回归“公益”及“科学研究”本色。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强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报社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考古 项目 编制

上一篇:渭南一男子对农民工实施诈骗 谎称可办特种作业操作证件 下一篇:新西安南站选址预留为综合保税区以北 中央创新区以南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