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华商报》社承办的“爱西安 迎全运”绿满长安—西安城市增绿全媒体采风活动出发再度“采绿长安”。
采风团分别走进灞桥区东城大道绿化提升项目、灞河(欧亚大道至北三环段)绿道工程及港兴三路绿化项目,探访各区核心道路城市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工作进度,实地见证其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及为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灞桥区东城大道绿化提升项目:
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紫色、黄色、红色等色彩丰富的鲜花随风摇曳、秀雅的迎客松张开臂膀迎接着来客、忙碌的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在位于西安灞桥区的东城大道绿化提升项目上,这座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让周围居民连声称赞“很贴心”。
灞桥区锦带广场
“这周围住的人多,以前要去锻炼,要走一段路去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比较远。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这样一座好看又设施齐全的广场,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美丽蝴蝶,而且我们出门几分钟就能走到,太方便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王阿姨开心地对记者说。
“我们所在的这一片区,面积约5万㎡,包括了3处广场公园。其中春晖广场和世博大道口袋公园已经完工,该处节点为锦带广场,占地25000平方米,计划于4月中旬完工。“西安灞桥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绿化科副科长张珊珊介绍说,“锦带广场以灞桥折柳送别的典故为依托,以柳树编织的花环为构思,以柳条摆动的姿态为元素对园路走向和硬化进行设置。采用优美的曲线、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现代、动感的编织艺术画。同时,利用微地形处理和疏朗的植物配置,在大开大合间营造大气、生态的门户景观。截至目前,已栽植染井吉野樱、银杏、朴树、五角枫等乔木600余株,灌木及地被2.2万㎡,完成总工程量的90%。”
据悉,在迎十四运全域绿化提升工作中,灞桥区充分利用城市夹角空间和腾退空间,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在提升观赏性的同时,更兼顾功能性和服务性,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场所,让绿色发展的福祉与市民共享,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灞河(欧亚大道至北三环段)绿道工程:
打造“水清、景美、岸绿、人和”生态空间
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曼妙的人行桥顺着地势延伸至远处、辛勤的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施工工作……在灞河(欧亚大道至北三环段)绿道工程项目上,一个“水清、景美、岸绿、人和”的生态空间正在形成。
“以后出家门后,我们骑着自行车走几分钟,就可以到这里了。既能欣赏到绿色的风景,又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非常好!”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大爷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
据灞河(欧亚大道—北三环)绿道建设工程主管工程师席悦峰介绍,该项目位于欧亚大道与北三环之间、浐灞河东西两岸及洲头区域,提升改造总面积约38.75万㎡,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绿道、节点广场、现状码头提升改造、人行景观桥梁和绿化种植等。他说:“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尊重场地现状不做大拆大建;坚持以人为本,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亲水空间,通过绿道建设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提升与带动。同时在重要位置设计漫水桥、桥头广场等特色空间,并通过简洁且具设计感的造型色彩营造滨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曾经的广运潭,在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洗礼后,升华成为风雅之地。 ”
灞河(欧亚大道至北三环段)绿道工程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慢行系统的贯通,构造浐灞生态绿廊,连通西安世博园、灞河右岸滨水景观带、广运潭公园、华夏文旅项目等景区景点,增加配套商业服务、码头和精致小空间设计,以服务游客与西安市民为主,展示国际生态水岸风貌。同时将生态区已有的生态文明成果链接起来,形成点(绿地广场)、线(林带河流)、面(水域公园湿地)、网相融合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全域生态化,打造美丽西安的浐灞样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有力推动生态西安建设。
港兴三路绿化项目:
打造“公园陆港”理念 展现奥体中心门户景观
宽展明亮的道路、辽阔艳丽的花海、绿意盎然的成排树木……来到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兴三路绿化项目上,满眼都是明媚大气的风景。
“港兴三路紧邻西安奥体中心北侧,为国际港务区’五横五纵’东西向主干路之一。西起迎宾大道,东至港务西路,道路全长为2公里,道路红线宽度为40m,南北两侧各30米绿带,绿化面积约12㎡。实施内容包括铺装、绿道、地形堆筑、绿化栽植、浇灌系统、夜景照明等。”西安国际港务区市容园林和生态环境局干部刘松杨介绍说。
港务区绿化情况
据悉,港兴三路整条道路以“公园陆港”为设计理念,以“多彩密厚”的种植手法,打造城市街景式公园,在30米宽度的绿地中,突出“一树一花”——五角枫、吉野樱以打造“风景片林”。同时运用黄山栾树、银白槭、加拿大紫荆、北美枫香等季相品种,搭配木春菊、墨西哥鼠尾草、矾根等下层多彩地被,突出主调树种的的纯粹感和节点植物色彩的丰富性,展现奥体中心门户景观。
“住在周边,每天都能看到如此大气的风景,心情好了,身体也更硬朗了。”市民谢大爷对记者说。“也期待全运会的召开,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活力与美景。”
编辑:陈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