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看待日本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核废水?陕师大教授为您解读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1-04-22 12:12:53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近日由于日本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核废水,海洋生态和环境将来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牵动着全世界人们的心。对于日本此举究竟该如何看待?4月21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员郑华教授。

日本排放的是核污水并非核废水

华商报:日本要排放的到底是核废水还是核污水?两个概念有何区别?

郑华:现在媒体报道这件事用的词是核废水,但我个人认为用核污水更合适。因为这些水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之后,为了让融芯冷却把水注水进去,所以这个出来的水一定是脏的,是被污染了的。

现在的核电站一般都是用的压水堆,有点像蒸汽机的原理,下面加热让水产生水蒸气,然后水蒸气产生动力。核电站也是这个原理,反应堆反应后会产生高温,就会把水加热成水蒸气,水蒸气形成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在核电站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这些核废水其实是没有经过反应堆的。但日本要排放的“核废水”是直接过了反应堆的,会携带放射性物质,所以应该称为“核污水”。

核辐射可能导致生物DNA被破坏

华商报:核辐射为什么会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巨大伤害?

郑华: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这是1911年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实验提出来的现代原子核模型。重原子可以自发的把原子核里面的有些粒子放射出来。这样的粒子它就会有动能,有能量,是高速飞行的。其实在我们身边和宇宙中都会有这种粒子,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辐照计量的单位是毫伦琴。如果辐照剂量超过了一定的量,这些粒子打在人身上的话就会破坏人的身体,包括DNA结构。打个比方,如果不小心手指被刀划伤了一点点口子,人体有自我有修复功能。但如果用刀一下子把手指剁掉了,就会是永久性创伤,是恢复不了的,严重的核辐射也是这么个概念。如果辐照剂量小,人体是可以接受可以自我修复的;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剂量后,它就会破坏人体原有的组织结构,使原来正常的功能不再正常,会出现癌变。核辐射对所有的生物都一样,都是一个原理。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将随着海洋到处跑

华商报:核污水释放到海里去,可能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郑华:如果剂量过大,一定会造成影响。有些生物可能死掉,有些生物就会发生异变。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当时把周围30公里半径区域全部清空,把人全部清走。在事故多年之后,有人进入这个区域,看到里面的动物很多,但有些动物是畸形的,连它们的粪便放射性都是超标的,因为已经进入食物链了。日本这一次排放核污水,也可能会造成同样的风险。

华商报:若排放到海洋里,这些核污水里面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有多长?

郑华:半衰期取决于是哪种放射性元素,不同元素的半衰期不一样。一般来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都是可能的。当放射性物质随着水流进入海洋之后会随着洋流到处跑。放射性物质并没有衰变掉,它就在那里,它肯定是随着海洋到处跑了。

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消除核污染的技术

华商报:人类目前有没有消除核污染的技术?

郑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技术去消除核污染。大家比较常用的核废料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用一个抗辐射的罐子把核废料装起来,然后把罐子要么深埋到不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比较稳定的地下,等待技术进步后看能不能把这些废料处理让半衰期加快,或者说把这些核废料再利用到核反应堆里。另外一种方式是把罐子放到底部沉积物为粘土的深海区,保证它不流动,海底未固结粘土和海水永久隔离核废物。总的来说,就是封闭放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让它出来害人。不过,这样做成本应该会比较高。而日本现在每天还在产生新的核污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海鲜还能不能吃要看将来的监测数据

华商报:那么以后海鲜还能吃吗?

郑华:这要看距离排放口有多远,因为目前不知到底会发生什么,要通过环境监测拿到数据之后才能说。但毫无疑问的是,距离排放口很近的地方辐射肯定是超标的,对附近的海产品一定是有会影响的。

华商报:若将来开始排放,对人们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郑华:目前不好说,如果将来情况要是很糟糕的话,估计海产品是不能吃了,海边垂钓游泳恐怕也不能了吧?这个确实是没法想象啊。如果情况严重,至少海洋渔业会受到严重打击,沿海旅游业也可能也会受影响。

若辐射量超过人体能接受标准一定是灾难性的

华商报:之前有没有别的国家往海洋里面排核污水?若都不加干涉和限制的话,会造成什么结果?

郑华:据我所知没有别的国家这样做过。因为到目前为止,出现核电站事故就两起,第一个是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第二个就是2011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日本这样做,是开了一个坏的先例,希望不要有别的国家效仿,同时我们也期望所有的核电站都正常运营不出事故。至于会造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主要还是取决于排放多少量进入海洋,辐射量有多大。如果海洋能够稀释掉,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排放的量太多了,最终的辐射量超过了正常人体能够接受的标准,那一定会是灾难性的。

对于共同的问题 全世界应该形成共识

华商报:对于这样的做法,您认为全世界应该怎么面对?

华商报:对于共同的问题,全世界应该形成共识。比如日内瓦公约规定要优待俘虏,这在全世界就形成了共识。对于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情况,这是第一个。至于将来多个国家会不会在一起协议形成共识目前还不好说,要看后面会怎么做。排放核污水的影响各方面数据都还没出来。这需要大家在大范围内进行监测,拿到数据之后用数据来说话,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比较有信服力、可靠。

核能利用还是大趋势 安全技术一定要升级

华商报:对于未来核能利用您怎么看待?

郑华:我觉得核能的利用肯定是一个大趋势,毕竟核能是比较方便且干净的能量来源。但在安全方面一定要进行技术升级,比如怎么让这个系统更安全,不会因为人的失误而出问题,怎样才能有更好的纠错能力。比如通过改变设计系统或者说改变反应方式让核反应可控,只要能够完全可控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最怕的是因为发生错误而完全失控。我们第一可以从技术层面通过设计更先进的核反应堆,减少核事故的发生概率,第二可以从人的层面对核电站人员进行更专业更系统的培训,让所有的员工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具有安全知识、专业知识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同时,核电站选址也非常重要,要选在那种不会出现地质灾害,不会影响核电站安全运行问题的地方,同时最好选在人口比较稀疏的区域以防万一。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排放 核废水 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