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丨大明宫考古63年 有哪些重要发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1-05-09 07:00:00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张杰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被称作“千宫之宫”的大明宫,曾是唐代的政治中心,考古人员对这里的探索也已经63年。大明宫考古都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发现?

\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龚国强教授,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交流中心为公众做了一场专题讲座。

  讲座结束后,龚国强教授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讲解员陈聪又受邀为网友实地介绍了讲座中提到的多个重要遗址,“陕西文物探探探”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

  通过龚国强教授的讲解,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一层层掀开了其被尘土和历史掩盖了一千多年的丰富细节。而现场参观的古今穿越,让人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更加热爱今天这个伟大时代。215.5万人次网友观看了这场直播。

\

  1、为何要建大明宫?

  唐太宗想弥补对父亲的愧疚,武则天想尽快摆脱心神不定

  龚国强教授介绍,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规划非常齐整,是棋盘型的,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其中皇城为首创。

  唐朝初期时,宫城主要是太极宫。太极宫在城市中部偏北的地方。后来又在外郭城的东北外新建了大明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在城市东南新建了兴庆宫。太极宫称西内,大明宫称东内,兴庆宫称南内,合称隋唐长安城“三内”。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图

  有了太极宫,为什么还要建大明宫?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掉其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迫使父亲退位,让位给自己。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后,不管怎么说内心都非常愧疚。他父亲后来离开太极宫,到大安宫去住了,他觉得从良心上也过不去。有谋士建议给太上皇建一个养老场所来表达皇帝的孝敬之心,唐太宗采用了这一建议。但宫殿还没建好,李渊就去世了,大明宫的建设项目便停了下来。直到太宗去世、高宗继位,公元661年至663年,唐高宗又开始大规模修建大明宫。龙朔二年大明宫建成,正式开启了大明宫作为唐代政治中心的时代,一直到唐末。唐朝21位皇帝中,有17位是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所以,大明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高宗为什么要大规模修建大明宫?这里面也有几个原因:太极宫在老城区范围,地势低,比较潮湿,这是自然原因。另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为了争皇后,把王皇后和萧淑妃通过手段都处死了,所以进入太极宫后她总是心神不定,晚上睡不着,所以想尽快离开太极宫。

  总的来说,大明宫从唐太宗开始创建,到了唐高宗开始大规模修建,以后又不断进行了修建。唐末历经多次兵乱,到了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胁迫迁都洛阳,大明宫就被毁弃了。

\

△中日合作发掘项目太液池遗址现场讨论场面

  关于大明宫有很多文献,但记载都比较零散,难以形成完整概念。大明宫考古是从1957年开始的——

  第一个阶段是1957年到1962年。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把大明宫找见了,把大明宫的范围弄清了,对大明宫的大小进行了实测,对它的形制、布局有了了解。通过勘探和局部发掘,有了非常重要的大明宫实测图。

  第二个阶段是1963年到1994年。这个阶段经历了文革,考古不是很多,考古工作主要是着重于发掘调查某一个宫殿或单元建筑的遗址,比如清思殿、三清殿等几个殿,以及翰林院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1994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考古主要是配合进行遗址保护、遗址展示,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还采用了中外合作的方式等等。这个阶段手段比较多、方式比较多,工作任务比较大,发掘规模也最大。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们的老队长马得志先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但对大明宫考古,对隋唐长安城考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家瑶研究员是第二任队长,从1994年到2005年,她发掘了大明宫含元殿遗址,还发掘过唐长安城的天坛圜丘等很多重要遗址。我是2005年开始接手担任考古队队长,如今已十五六年。”

  龚国强教授说,经过三代考古人63年的努力,如今人们对大明宫的范围、内涵、保护状况等等都有了基本认识。

\

  首先,大明宫兴建在龙首原的龙首部分,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海拔400-410米以上。大明宫前朝部分在龙首原的南部;宫殿部分主要兴建在龙首原上头,以体现九五之尊;北面则是洼地。大明宫就是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上兴建的。

  从考古复原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大明宫北面是梯形,南部是长方形,整个形式并非长方形,这纠正了很多文献图的错误。

  龙首原的前面是前朝部分,中间朝政宫殿部分主要在龙首原上面。在中轴线上,前面是正殿含元殿,中间有宣政殿,有紫宸殿。往北下来龙首原就是太液池,这是后宫部分,后宫园林的中心就在这里。此外,大明宫的东边有东内苑,西边有西内苑。“大明宫的整体面积,我们认为有3.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包括了夹城部分,还有东内苑、西内苑等。”

  2、城墙和城门

  宫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四面共11个城门

  “大明宫的宫墙周长是7375米。其中西墙长2256米。北墙最短,是1135米。东墙部分在北段有向西有一个斜折边,斜折边长1050米,南段方边长1260米,两段共长2310米。南宫墙是跟长安城外郭城的北墙合在一起的,长1674米。”

  龚国强教授介绍,南宫墙因为沿用了外郭城的城墙所以比较窄一些,露出地面的厚度是9.8米。东、北、西三面的宫墙,露出地面的墙根部分的厚度是10.5米。大明宫虽然是个很辉煌的宫殿,但它的宫墙是黄土夯筑的,包砖的部位主要在城门。

  除了宫墙以外,大明宫还有三个夹城,其中东西城墙的夹城宽55米,北夹城城墙宽160米。

  四面城墙保存比较好的部分基本上都在地下,地面能看到的地方主要是北城墙的玄武门、东北角马旗寨的骆驼岭,至今还有五六米高的土堆。“我们对骆驼岭进了勘测和初步发掘,发现东宫墙跟北宫墙的夹角有个角楼,还有马道,是上角楼的马道。后来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西北角也有个角楼。但南宫墙因为沿用了外郭城北墙,是没有角楼的。”

  大明宫四面有11个城门。南边有5个:中间是丹凤门,东边是望仙门、再往东是延政门,丹凤门西边有建福门、再往西是兴安门。东西两边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其中,西边右银台门的北面还有翰林门和九仙门。北面中间有玄武门,玄武门东有银汉门、西有凌霄门。

\

△大明宫遗址平面图

  11个门中,最重要的是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2005年前的卫星照片显示,这里原来都是房子。丹凤门当时是个菜市场,土堆上还有个医院。2006年实施御道保护工程,对这里进行了全面发掘。丹凤门保存的主要是西边和中间部分,东边部分连地面以下也基本被破坏掉了。”

  丹凤门有门道、有夯土墙,夯土墙的夯层非常清楚,夯土墙的根部有排叉柱,每个门道有排叉柱,排叉柱下面有石头。柱础石一面是光的,一面毛糙的。光面是朝外的,毛糙的地方是墙里头的。柱础石旁边墙体部分有很多的白灰墙皮,因为历代不断地修,可以看到一层层的墙皮。

\

  经过发掘,遗址中出土了带铭文的瓦和砖,年代是开元、天宝。丹凤门应该是唐高宗龙朔年间兴建的,到唐玄宗后进行了修建,所以好多保留下的瓦都是盛唐时候的砖瓦。

  “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城楼上的鸱尾残片。发现了几块琉璃瓦,可能是当时城楼上重要部位使用过的。发现了很重很大的方形泡钉,这是门上的门钉。还有鎏金的铜泡钉,外面锈了。”

  丹凤门除了是大明宫的正大门,它的政治象征性意义非常大。皇帝改元、新皇帝登基要到这地方来要举行活动,另外这里也是会见外国使者、举行宴会招待和各种庆祝活动的地方。

\

  在宋人吕大防的石刻图上,丹凤门城楼是五个门道,城楼两边有挟屋。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丹凤门也是五门道,城楼两边也有挟屋。

  丹凤门的考古,证实了文献的记载。“但1958年初次考古调查时,把它误认为三个门道,导致百科全书、教科书上都写的是三个门道。经过我们大规模发掘,证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遗址保存得不好。五个门道的确定,同时把大明宫的中轴线也纠偏了。”

\

  “其次我们还发掘了兴安门遗址。兴安门是大明宫南宫墙最西边的门道。经过发掘,证明这个门在隋代时是三门道,到唐朝后被人填起来变成两个门道了。这个门是进出大明宫的便门,献俘虏、公主出嫁都是经过这个门。”

  大明宫北面的玄武门也经过了发掘。玄武门一个北墙保留着得很好,土堆很高。玄武门在北宫墙上面,重玄门是在北夹城上面。内重门靠近宫里头。这三个门组成了大明宫北部的一个防卫体系,它们都是单门道的。有些皇帝一有事从宫里逃跑时就走这个门。在北门玄武门周边有驻军,是御林军重点防卫的场所。

  3、主要宫殿遗址

  正殿、便殿、寝殿之外,还有宗教场所

\

△含元殿遗址复原效果图

  大明宫前朝第一座正殿是含元殿。龚国强教授介绍,1994年到1995年,安家瑶研究员领队对含元殿遗址进行了大范围发掘,发掘了两万多平方米。发掘后的平面图显示,含元殿正殿南面东西各有一个阙楼,东为翔鸾阁,西为栖凤阁。两边阙楼跟主殿连接的地方有飞廊,拐弯的地方有角楼。正殿前面有个殿前广场,两边由龙尾道上去。

  “关于大明宫龙尾道,有个学术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宋程大昌《雍录》等文献对大明宫记载得含糊,所以理解上有歧义。一般人认为,龙尾道应该从中间上去。但我们发掘完了以后,在中间并没有发现龙尾道的迹象,而是在两边发现有上台阶的阶道。龙尾道是什么?其实就是百官上朝的步行砖道。它们就像龙的尾巴垂下来的一样,所以叫龙尾道,是左右对峙的,中间并没有。”

  在含元殿前面东西两侧,在翔鸾、栖凤两阁楼底下和龙首渠的北面,发现了东朝堂、西朝堂遗址。“朝堂是做什么用的呢?百官每天早朝,从家里来到大明宫后因为时间很早,要等着皇帝上朝。有时天气不好,他们要在这长排的排房里头等候。现在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两边都是长排的房子,那也叫朝堂,元明清时期百官上朝前要在那里等候,所以朝堂时从唐朝到元明清一体沿用下来的。”

\

△麟德殿遗址1959年发掘照

  “我们还发掘了麟德殿遗址。含元殿是正殿,麟德殿是便殿。便殿就是方便皇帝非正式场合举行宴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地方。麟德殿遗址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单体面积7000多平米,分为前、中、后三个殿。中间有个二层楼,有楼梯可以上去。它是两层大台子,左右对称有东亭、西亭,两边还有郁仪楼、结邻楼相对称。除了两亭、两楼对称以外,还有东慢道、西慢道。殿堂的中间有减柱以扩大空间。这个殿址在很多文献上称为‘三殿’。麟德殿是非常著名的便殿。据文献记载,武则天曾在这里召见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日本下围棋的高手也曾在这个地方下过围棋。到了唐晚期,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可见这个宫殿非常辉煌宏大。”

\

△麟德殿复原图

\

△直播中实地探访麟德殿遗址

  在太液池南边中轴线上还发掘了一个殿址。“根据它的位置,我们认为这个宫殿应该是含凉殿,也就是武则天生睿宗的地方。这个宫殿,前面是朝殿,后面可以看太液池,风光非常绮丽。”

  在太液池东南、中轴线东侧,发现了清思殿遗址。清思殿基本上是个正方形的地方,两边有慢道,中间有阶道。唐晚期时,敬宗经常在这里活动。据文献记载,敬宗曾在前面庭院里头打马球。这个皇帝当时是受宦官控制的,宦官们让他不理政事,自己就可以掌握朝权。《旧唐书》记载,‘敬宗荒恣,宫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铜镜三千片,黄白金箔十万番。’所以,清思殿装饰非常奢华。我们在发掘时也发现了铜镜残件和金箔片,证实记载是正确的。

\

  “除了正殿、便殿、寝殿以外,我们还发掘了三清殿遗址。这个殿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比地面高十多米,是个高台建筑殿址,也非常大。根据三清殿考古发掘平面图,西边有阶道可以上去,南边也可以上去。在三清殿遗址发现了一个铜狮子,铜狮子上面原应有普贤菩萨的像。还发现了非常漂亮的鎏金剑柄首,还有琉璃瓦,非常漂亮的黄琉璃、绿琉璃、三彩琉璃,还有黑色的,证明三清殿也非常豪华。”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期间,我们在西北角角楼附近发现了大福殿遗址。大福殿现在还保留着很高的土台子,以前炕底寨村民把它作为唱戏的戏台。经过局部发掘,我们把它的平面图也画出来了。”

  “从整体来看,大明宫中间是处理朝政的朝殿,后宫部分主要是皇帝游玩休闲的地方。后宫东边,皇后、宫妃活动的地方比较多一点。”

\

  “另外还有必要说一下含光殿遗址。含光殿不在大明宫里头,在西内苑里。西内苑实际跟大明宫有关系,但遗址公园没把它保护在里头。1956年冬这个地方经发掘后,在含光殿根底下的地方发现一块石志,上面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18个字。表明这地方除了宫殿外,还是打马球场的地方。大明宫里头有很多关于打马球的证据,这是其中一个。这块石志现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4、内署的发现

  中书省、翰林院遗址已发掘,发现了宰相开会的地方

\

  除了宫殿遗址,大明宫里还有内署遗址。唐长安城里有皇城,皇城主要是各个中央部门百官办公的地方。后来为了皇帝方便,在宫里头也建了一个朝政班子,称内省。跟皇城里的班子一样,在内省中,中书、门下都有一套班子,他们在大明宫里办公的地方就叫内署。

  “我们在中轴线含元殿-宣政殿的西侧发现了中书省遗址。中书省南边是御史台,北边是殿中内省。在中轴线的两侧有很多办公机关。我们发掘的遗址,根据位置推测,应是中书省所在。”

  龚国强教授介绍,对中书省经过几年的发掘,揭露出来一个完整的四合院院落遗址。这是一座夯土基础的建筑,院子有北堂、东西厢房,南边有围廊遗址,围起来一个庭院。庭院中间有两个砖铺的阶道。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据文献记载,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省的宰相议事时,都要到中书省政事堂来议事。“我们发现的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宰相们开会的地方——政事堂。”

\

  在中书省遗址发现了很多莲花纹瓦当和带铭文的砖瓦,以及表面磨光黑亮的筒瓦以及铺地砖。还发现刻有花纹的石头,上面刻有“伤乃”两个字。发现木器上面的铜附件,可能是办公用具上面的东西。

  在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中书省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机构。诏书起草完了以后,要到门下省去核查。核对完以后,最后要交给尚书省去执行。这就是“三省九部制”中的“三省”。

  根据《唐会要》记载,唐朝的中央部门在晚上和休假时,都要安排官员值班,有时候宰相也要值班。值班的时候,很多文人常在无聊的时候写诗。有的是想念家人;有的是想念朋友;有的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重要。

  内署当中还有翰林院。翰林院不在大明宫里头,在大明宫西夹城里。“我们在大明宫西夹城55米宽的区域里头发现了一个工字型的建筑组合,前房后堂,中间房子相连,形成中字型格局。翰林院是干什么的呢?皇帝写文作诗时,随时要咨询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翰林院是皇帝私人机构,不是像中书省是行政机关。李白就在翰林院待过。”

  “大明宫里的中央官署,目前发掘的只有这两个地方。其他还有很多,等待以后再发掘。”

  5、后宫园林

  太液池西岸发现廊道遗址,西北岸发现皇帝避暑水殿

  太液池遗址发掘前是菜地和林地,发掘后把池岸保留了下来,复原了太液池的水面。

  太液池有西池、有东池。考古发掘的主要是西大池,总面积大概有15万平方米。历年发掘地点有南岸,有西岸,有北岸,有蓬莱岛。

  太液池周岸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西岸比较平缓,是斜坡地。南边是龙首原高地,所以比较陡直,用木板贴挡,外面有木头立柱支撑。

  龚国强教授介绍,“我们对蓬莱岛南岸的浅滩和池内都进行了发掘,在浅滩上发现了假山石。有水的时候,隐约可见水面下的鹅卵石。假山、游鱼,鱼翔浅底,景色非常美丽。”

  除了蓬莱岛的人工假山石、亭台楼阁,在太液池西岸还发现了廊道遗址,这跟文献记载的宪宗时太液池周廊四百间的记载是相符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千步廊,要溯源的话可能跟这个有关系,可见这是皇家园林的一个传统。

\

△太液池水上干栏式建筑,这或许就是当年皇帝用于避暑的水殿遗址

  在太液池西北岸还发掘了一座平面呈V字形的殿址,总共有15间。这个殿址是在天然半岛上面的,底下是水,下面用柱础石、干栏撑起来,悬空在水面上,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园林建筑。“我个人认为,它可能是水殿。根据文献记载,水殿是皇帝避暑的地方。因为到九成宫去避暑很远,就近在这里可以把水送到屋顶上面,然后水从屋顶上面飘洒下来像雨帘似的,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

  大明宫里头有很多很多院落,宫殿跟宫殿之间都是院落。“我们在太液池南边高地上发现了一个大型院落遗址,根据发掘情况,这个复原的院落建筑图里有长廊。”

  发掘中还发现,太液池西南池岸有一些水榭,石桥上的透雕龙纹石栏板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水榭从蓬莱岛、从南岸伸到水里,景色非常漂亮。

\

  “在太液池池底,我们发现了大片荷花、荷叶的遗迹。而且莲瓣、莲叶都非常清楚,只要扒进去一翻开就会发现,里头是一层一层的。这也证实了唐诗‘宫连太液见沧波,露珠翻尽满池荷’所描写的情景。太液池底出土了很多带莲藕的荷花遗痕。史载唐玄宗跟杨贵妃曾经到这里来观看景色,观看太液池荷。”

  “在太液池池底还发现了一串铜钱,我们认为可能是宫女或宦官坐船时不小心从船上遗落到水里去的。”

\

  “在这里发现的透雕龙纹石栏板是唐代最漂亮的桥栏板。我们发现不仅有走龙的形象,还发现了凤和麒麟的雕象,表明皇家的建筑非常漂亮。”

  桥梁的望柱头上还发现还有蹲狮座。这为复原唐朝的桥梁和宫殿建筑的栏杆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

  “我们在太液池中发现带有‘使窑’铭文的砖块。‘使窑’是什么意思呢?宫内的内使中,有专门给皇宫烧窑的机构或手工业作坊。”

\

  另外发现了精致漂亮的琉璃瓦和表面磨光黑亮的青辊瓦。发现了定窑“官”字款的碗底残件。发现了一个笑眯眯的有酒窝的仕女红陶头像。发现了骨制的骰子,这是宫殿里的娱乐器具。发现了围棋子,发现了很多螺壳。

  太液池的这些考古发现,为了解唐代皇家园林提供了非常好的考古证据。

  6、供奉御膳

  皇帝御膳十分丰富,鹿狼熊蛤蜊螃蟹都能吃到

\

  在唐代,地方官员会向中央朝廷的皇帝,向中央官员、各部门每年进奉土特产品,这被称为供奉。有学者认为,唐朝后期长安大内有口味库,专门管土特产库房。土特产的管理部门是膳部,膳部下面有尚食奉御。膳部批准以后,由尚食奉御拿了东西给皇帝吃。

  龚国强教授介绍,唐代有口味贡,供奉的主要是地方土特产,比如野味、水果、酒蜜等。文献记载,“凡天下诸州进甘滋珍异,皆辨其名数”。

  考古发现有两批口味贡材料:

  第一批是马得志先生在大明宫的西夹城,即麟德殿西北、翰林院北面的夹城里头发现的一批封泥,上面有很多红印。封泥就好比寄东西要封起来然后盖上章,不让人家随便拆动。唐代的封泥有用白灰或石膏封起来的,有的甚至还没有打开。各个地方送来的都有,其中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封泥器盖,印章是“云南安抚使”的。当时的云南就是现在的云南一带,但不知送来了什么东西。

  第二批口味贡材料,是“2009年我们在太液池北发现的一批封泥。其中, ‘硖州’封泥及红印还是完整的,‘硖州’是现在的湖北宜昌一带,是从宜昌送来的东西。还有‘睦州之印’,睦州是现在的新安江一带,是千岛湖那里送来的东西。除了盖章,很多官员还会写上名头,比如什么‘朝散大夫’、‘上柱国’等,写得清清楚楚,目的是让皇帝知道是谁送的。”

  “跟这么多封泥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大批动物骨头。它们都出自一个1.5米见方的垃圾坑内。应该是当时的御膳房打开进奉物品并加工以后,把废品垃圾扔到这个坑里头。我们在对出土的这些动物骨头进行了测量、研究和清理。不仅有猪、牛、绵羊、马、兔子的骨头,还发现了鹿的头骨,以及狼的骨头。此外还有熊和一些鸟的骨头,珍稀动物的骨头这里也有。可见有些土特产就是猎品,西安这地方还没有。还有蛤蜊,有鱼,有螃蟹。鹿的骨头上发现有切割和烧灼的痕迹,估计是做烧烤了。所以,这个坑为现代人了解唐代皇帝御膳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很有价值。”

  7、给排水及路网桥梁

  水源有东有龙首渠西有永安渠,各种各样排水沟自成体系

  大明宫的给水水源主要来自两个地方:第一是永安渠,穿过长安城流到了太液池里头,这是北面后宫的用水来源。第二是从龙首原南边的龙首渠引过来的,从东南方向浐水经由含元殿前面引过来。所以,外来水源有一东一西两个途径。

\

  除了这两个外来水源,就地如何取水的呢?可以看到龙首原高地的遗址上有很多水井。这些井除了取水,还可能会用来储物保鲜。

  龚国强教授介绍,在排水方面,宫殿里头有暗渠暗沟,两边用砖头砌起来,上面用木头、砖头或石头盖起来。另外,清思殿旁边发现有大石条筑的排水渠。在太液池西边发现了一道道的排水沟,有圆管子套接的,也有砖头砌的方孔沟,各种各样的排水沟,自成体系,有主渠、支渠、分渠,和现在搞城市建设先要做到“三通一平”一样,道路和各种管沟都要预先弄好。

\

△大明宫排水设施实景照片展板

\

△大明宫含元殿东侧过水涵洞遗址

  排水沟的过墙涵洞非常讲究,两边是用石头砌的,两头有铁栅栏。在含元殿东边的宫墙底下发现有个排水沟,看起来不大,其实内部可有一人多高。砖砌的过墙排水涵洞,排水口的砖砌得非常好。

  在含元殿前面从龙首渠引过来的水渠上面有三座木桥,中间的桥是皇帝走的,两边的桥是大臣上朝走的,百官上朝的路面上有砖和砖铺的痕迹。

  “在太液池的西岸,发现了一条临池大道,沿道边有很多小坑,可能是种树造成的,路面上有好多车辙,围着太液池走一圈。”

  8、大明宫前世和后生

  大明宫里竟发现很多汉墓,五代或宋人曾靠着西宫墙建窑炉

  在大明宫,除了唐朝的建筑和遗迹以外,还发现了很多汉代的墓葬。“比如在大明宫地下博物馆一万平方米的地方,我们甚至发现了十几座汉墓。其中一个汉墓保留得很好,出土了罐、铜镜、钱币等。”

\

  在唐代宫城里为什么会发现汉代墓葬?

  龚国强教授介绍,因为大明宫在汉代是汉长安城的郊区荒地,所以才会有墓地。到唐朝建宫殿的时候,因为时间长了很多墓葬地面上就看不见了,没有清理掉就建了宫殿,所以才会有汉墓的出现。除了汉墓,在大明宫还发现了北周的墓葬、粟特人的墓葬,因为当时这里还没有建设宫殿。

  当大明宫后来变为废墟以后,五代或宋代的人靠着大明宫的西宫墙建起了窑炉。这些都从考古方面揭示了大明宫的历史沿革。

\

  “由于60多年的大明宫考古资料基础,及考古测定的数千个定点定位的数据,所以才有可能把大明宫整体保护下来,建成了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成为全国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14年,唐大明宫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世界遗产点。2020年,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又被批准成为5A级旅游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不仅是历史地位很重要,同时也为西安市做了很多的有益的贡献。我觉得,随着北客站、西安站等的建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后作为西安市的中央公园,其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龚国强教授说。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考古资料照片由龚国强教授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文物 陕西 大明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