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全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部门有关司局同志和各省发改委有关同志,有关专家实地来到西安市经开草滩污水处理厂、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置项目、西安湖进行调研参观,现场会上北京、西安、重庆、宁波等地在大会介绍全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先进经验做法。
调研参观人员在西安市经开草滩污水处理厂参观了生化池、膜设备间、出水口等,详细了解了污水净化的全过程;随后在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置项目参观了环保展厅、污泥接收仓、热水解系统、厌氧消化系统、离心干化系统、中央控制室等,详细了解污泥处置如何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在西安湖,大家看到了“三河一山”绿道的美景,西安湖湖水波光粼粼,鱼儿又大又肥,上述西安市经开草滩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正是西安湖的补给,不仅实现了中水达标排放,还增添了水景景观。同时,大家来到渭河边,了解了目前渭河的治理情况。
成果
我们来看看近年来西安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总体形成了城市水系新格局
西安市建成污水处理厂32座,城区污水年处理总量7.5亿吨,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准IV类标准;累计铺设再生水管网200公里,设置再生水取水栓92处,城区年再生水利用量近2亿立方米,利用率为26.5%,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初步形成“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通过国家第十批节约用水型城市验收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市发改委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市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原则,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开辟再生水这一“第二水源”,将其作为“全域治水·碧水兴城”的重要手段,着力提升再生水基础能力,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实现再生水利用新突破,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第十批节约用水型城市验收。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较“十二五”提高30%,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57.5万立方米。
相继建成修复了15处河湖湿地
借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绿色发展·生态西安”重点工作,狠抓“源头提质、管网优化”,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准IV类标准,用于护城河补水的水质更是达到准Ⅲ类标准。因地制宜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和排水支流入渭口相继建成修复了西安湖、浐灞、灞渭桥、皂渭等15处河湖湿地,进一步改善排水水质,美化生态环境。
实施多处河湖景观生态补水
围绕城镇污水处理厂统筹布局生活垃圾焚烧、污泥处置等高耗水项目,形成协同效应。西安污泥处置项目引入草滩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生产用冷凝水,年可利用近600万吨,处置污水厂污泥3.6万吨。大力发展生态补水、工业应用、市政杂用的再生水利用模式。以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为推手,实施护城河、幸福河生态公园、丰庆公园等多处河湖景观生态补水,2020年利用再生水近1.4亿吨。
实现污水源热泵供热
结合西安市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编制了《西安市污水源热泵供热推广实施方案》,推动污水处理厂周边2.5公里范围内实现污水源热泵供热,按照“以奖代补、示范带动”的原则,市财政加大补贴力度,先后支持利君未来城、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区供冷供热等6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实现供热123万平方米。全市污水源热泵累计供暖面积861万平方米,污水能源回收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完成工业节水项目25个
重点限制造纸、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耗水产业。引导工业企业加强用水管理,采取节水措施,开展节水改造,挖掘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在全市树立了一批污水处理回用、节水设施改造、冷却水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节水典型,完成工业节水项目25个,4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带动了工业企业节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华商报记者 任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