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娃历时三年拍摄全景式展现珠江 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1-06-15 16:35:08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王昊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2021年6月14日,这一天正好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由法国摄影史学家、布列松艺术基金会专家策展的摄影作品《珠江》在法国巴黎爱玛仕工作室隆重展出。这是以珠江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首次在法国巴黎展出。

作者于涛,生于西安,成长于关中农村,因为对故乡的热爱与乡愁,他拍摄了珠江。此次展览筹备了两年之久。

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如何得到法国得到摄影艺术专业委员会的认可,并在爱玛仕工作室得以展出,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如何创作的?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专访了《珠江》的作者于涛。

(图:作品《珠江》由摄影艺术家在巴黎工作室手工放大,精心制作)

关于拍摄这个摄影专题的初衷,用于涛自己的话讲:此次摄影行为是我用三年时间,完成的一次当代人对母亲河的文化与影像的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江河鱼类从下游沿河而上,在上游繁殖后代。而今天的“洄游”,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洄游,上游的水源一直滋养着下游的子民。作为一个生活在珠三角,受珠江水滋养了三年之久的异乡客,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要用影像完成一次文化与艺术的反哺。

(图:作者在创作途中,溯珠江而上)

摄影作品《珠江》是一次对珠江全景式的人文地理考察,于涛用3年时间溯江而上,透过镜头展示现代人与母亲河的生态冲突与情感纠葛,用摄影作品发出生命的叩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图:隔着水泥大坝遥望远山的江中少年)

作为一次蓄谋以久的艺术创作,于涛既是观察者,亦是体验者,他并未以一个旁观者者视角去观看,他用摄影为这个时代而歌,也是用生命为自己而歌。

于涛作为客居于此的异乡人,当代珠三角移民潮的一分子,他踏江而上,用心与眼再次感受母亲河的风情与哀伤,其中糅杂着复杂的当代人在后现代浪潮中的独特情愫,以珠江为映像,铺陈出一代人的情怀。此画卷细腻,迤逦,直入人心,从而拨动每一位观者的心弦。

是什么原因激起了作者的创作的欲望与热情?是基于什么样的生存经验与生活背景?于涛在最近的一次展览中这样描述:

“生于西安,成长于关中农村,在20岁前我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在广东工作生活,然而,一眨眼间,竞在此生活了十年之久,它乡已然成为故乡!

在到广东之前,我从未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超过三年!事实上,自2003—2011年,年少轻狂的我怀揣着艺术的梦想,从西安—重庆—成都—上海—广州-中山,九年间辗转于六个不同的城市,在报馆谋食。直到我背起行囊准备再次出发时,突然发现,自己竞然没有完成一项称得上作品的艺术项目,更没获得任何可以说得出口功名!行囊之中,除了满满的乡愁,再无长物!

这一次,我要放下行囊,放下名利,我要为自己而拍摄,为艺术,更为追寻哪失落的乡愁………”

(图:江边独自刺绣的女人)

2013年,由摄影艺术家,策展人吴晓鹏老师为《珠江》策划了第一次个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称看不懂,策展人吴晓鹏老师被业内人士质疑。此后九年间,几乎无人问津,直至作品被收录入《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关注。

为何于涛的作品一开始不为大多数影友认可,近两年才慢慢被世人接受并得到法国专业摄影艺术机构的青睐?其中又有何玄机?

于涛在《珠江》这套作品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风格与视觉模式,既吸纳了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审美情趣。著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海杰为他撰写的批评文章题目就称珠江是《以河流为实验的剧场》,就指的是在珠江这部专题里,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当代的艺术观念,揉杂了多种审美体验。这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打破了传统的以往的审美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深的摄影人一开始完全读不懂的原因,因为还他们无法从他们以往审美经验得到回应,《珠江》所包含的当代艺术的理念与全新的审美体验,超出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包括很多专业摄影师亦无法读懂的原因。

(图:江水中漫步的姐妹)

例如,在《珠江》作品中除了静物与风景,于涛拍摄了大量的无乎是面无表情的人像,这些江边的人,他们平静的凝视镜头,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漂亮的光影,如果你没有读过奥古斯·桑德与沃克·伊文思的作品,就很难读懂。

(图:江边的奇石)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摄影技巧,而是一种审美情趣上转变,于涛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范式,他拒绝使用漂亮的光影,亦无夸张的构图,采用直接摄影的方式,被摄者坦然的面对镜头,平静而自然,没有廉价的笑容,也没有故作姿态的表情,无喜亦无忧,就是这种凝视的眼神,却有直入人心的力量。这种技术上的极简主义,是对1935年沃克·伊文思开创的摄影去艺术化的一种呼应,也是中国式审美的一种体验,因为简单,直接,真实,所以才直入人心。最简单的东西往往藴含着最深沉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珠江》在沉寂十年之后依然能感动巴黎的原因。

2021年5月由摄影艺术家刘铮老师编辑的《中国当代摄影家图录》系列丛书收录了于涛的作品《珠江》,在这个具有高度学术性的摄影从书中这样介绍艺术家本人:

于涛,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在美院开始了观念摄影作品与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相较于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他更期望自己能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巫师”和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心灵捕手”,用自己的“法术”描画现代人的内心世界,进而呈现出时代的精神蓝图。

(图:江边游泳的少年)

本书收录了于涛的代表作《珠江》,这一系列作品采用平静的凝视来表现珠江沿线的人物和景观,情感饱满而又不动声色,以河流为路径,展示了消费、记忆、权力以及河流本身的种种境遇,呈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精神样本。

(图:6月14日珠江系列作品在法国巴黎爱玛仕工作室与中国湖南东江湖艺术馆同时展出)

问及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感受,于涛表示,拍摄是艰辛的,有哀伤,也有感动……所有的感受他都凝聚在了这道短诗和作品中。

《致珠江的一封情书》

所有的一切/

只为看到你的容颜/

触碰到你的肌肤/

哪一刻/

一身的尘埃与艰辛/

都将化作一缕春风/

———2012年6月于涛草于行摄途中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拍摄 珠江 打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