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33期:陕西唐代宫殿群和它们的故事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1-06-27 20:16:33 编辑:报社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作为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历代宫殿遗址是关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存。唐都长安及其附近有哪些重要的宫殿?在这些宫殿里发生过什么故事?

  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走进西北工业大学,关注了一场重要讲座。该讲座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主办。“陕西文物探探探”受邀独家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

  主讲嘉宾是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过《狄仁杰真相》、《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230.9万人次网友观看了这场直播。

  一、长安“三大内”:城内三个权力中心

  于赓哲教授介绍,陕西唐代宫殿群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这些宫殿分为长安城内、城外两大体系,城内主要是号称“三大内”的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城外就是所谓的“离宫别馆”,关中地区在长安城外有19处离宫别馆。

  “三大内”之首是太极宫。长安整个城市中轴线正对着的就是最北方的太极宫。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废弃了汉长安城,来到龙首原,决定向龙首原以南方向铺开,建一座新的都城——大兴城,宫城就叫大兴宫。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大兴宫改称太极宫。

  第二座是大明宫。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给太上皇李渊修避暑行宫而建的,原来叫永安宫。但宫殿还没落成,太上皇就驾崩了。等到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高宗有严重的高血压,那时候的医学理论认为地势低洼的地方不适于养病,于是把永安宫给拆了,在这个基础上建了一座新的宫殿,这便是大明宫。

  “三大内”中的第三个是兴庆宫。它面积最小,出现时间最晚,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才出现的。

  1、太极宫:模仿天象而建的宫殿,却导致北门禁军成政变关键

  太极宫位于整个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从安全保卫角度来说,这个位置不太合适。要是建在城市中间,皇帝不是就可以受到两层城墙的保护吗,为什么要修在城市的最北端呢?

  于赓哲教授说,要理解古人,就得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古人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下,意味着天上的天象和地上的人是要匹配的,所以地上的宫殿要模仿天象。

  在我国古代天文观念当中,紫薇星是天上的帝星,在天庭的最北端、正北端。所以,地上皇帝居住的位置也要在整个都城的最北端,而紫薇宫或紫禁城之称中的“紫”就来自于紫薇星之紫。

  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宫城在城市的最北端,这就意味着外郭城北边的城墙和宫城的北边城墙是一回事。那么该怎么保卫皇帝?所以从隋唐开始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在北门外边驻扎禁军。

  陈寅恪先生注意到这样一个特点:唐代的宫廷政变特别多,而唐代的宫廷政变有个普遍规律,就是谁掌握了北门禁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包括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也是先从值守玄武门的禁军开始着手的。

  这意味着什么?由于宫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问题,导致北门不得不驻扎重军;而由于北门有重兵,所以这些军队就成了政变的关键。这是建筑布局导致的政治局势的变化。

  从有关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太极宫分为三大部分。东边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别称叫“东宫”。中间部分是皇帝上朝理政及居住的太极宫的主体范围。西边相对封闭的区域叫掖庭宫,掖庭宫是皇帝的妃嫔们居住的地方。皇后则和皇帝一起住正宫。

  掖庭宫并非“冷宫”。不仅唐代没有“冷宫”,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冷宫”的设置。在唐代,因父母原因被没入掖庭宫为奴的女性中,有一位后来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这便是上官婉儿。

  太极宫里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等,这些都是用来上朝理政的。后半部分则是皇帝日常居住的后宫。

  宫城的南边,隔着一条横街是皇城,皇城是政府机构集中地。

  宫城北边的门,东宫这边有个北门叫玄德门。太极宫有两座北门,东边的叫安礼门,西边的叫玄武门,玄武门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后来的大明宫也有个玄武门,但跟玄武门事变没任何关系。

  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唐高祖李渊是通知三个孩子来开会。李世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玄武门伏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他带着自己秦王府的精锐人马埋伏在玄武门城楼里,等来了太子和齐王。

  太极宫这么多门,太子为何偏偏走了玄武门?

  首先,布局和宫廷管理制度决定,太子不可能从南边走。虽然东宫的南边有广运门、重明门、永春门三个门,但他不可能从南边这几个门出来,然后走宫城的南门进入太极宫。因为从南边进入太极宫,前面都是朝政设施,皇帝是让直接到后宫去开会,这就绕远了。另外,南边这条横街全是政府机关,意味着这条横街上平常都是一些官员来来往往。太子如果走这条路,门一打开,太子一出来,按照唐朝的礼仪制度,所有人见了太子都得行礼,太子还要还礼。这一路上全是官员,麻烦不麻烦?

  所以对于太子来说,他平常为了省事不会走南边,只会走北边。而北边的安礼门和玄武门中,安礼门按照规定日常是关闭的,玄武门是最经常走的。所以,李世民早就拿捏好了。并且根据敦煌文书,在此之前他已经收买了玄武门守将。

  但太极宫与东宫之间有道围墙,这道围墙中间有个门叫通训门。太子为啥不走通训门进入太极宫呢?关于这个问题,已故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专门考证过,他发现通训门的门锁在太极宫这边。也就是说,这个门开不开、走不走,太子决定不了,是皇帝这边决定的。日常是关着的,太子也不能走这个门。所以对于太子来说,他只有玄武门一个选择。这一点李世民应该也早就摸准了。最后他在玄武门里成功发动政变,铲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皇城紧邻宫城,东西和宫城一样长。皇城南面三座城门,自西向东分别为含光门、朱雀门、安上门,这三座门现在都在。因为到五代时期,长安城已大大缩减,实际上只保留了原来皇城的一部分,外郭城被废弃了。到了明洪武年间西安府扩建时,就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延伸,由此保留了含光门、朱雀门和安上门。安上门现在叫南门。皇城西边的两个门是安福门、顺义门;东边的两个门是延喜门、景风门。

  皇城里全部是政府机构。今天西安钟楼旁世纪金花下沉广场那个地方,是唐代的尚书省,相当于唐代的国务院。当年,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这些人曾经在这里上过班。

  2、大明宫:气势恢宏后来居上,17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

  “三大内”当中,第二个是大明宫。它虽然是第二个出现的,但一出现就气势恢宏,以至于后来居上。到了后来,它的重要性俨然已超过了太极宫,成了事实上的“三大内”之首,唐朝先后有17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


  于赓哲教授说,从大明宫平面图可以看到,它也有个中轴线。中轴线向南延伸,能一直延伸到大雁塔。大明宫宫城南边的城墙上有五个门,从中轴线上的丹凤门(唐朝官员上朝主要是从丹凤门西边的建福门进入)往北,含元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再往北是宣政殿,再往北是紫宸殿,这便是大明宫的“三大殿”。到了后边,就是后宫部分了。

  含元殿是大明宫三大殿之首,面积很大,也很巍峨。但正因它太大,实际上唐朝皇帝平常上朝理政主要不在这儿,听政主要是在宣政殿和紫宸殿。到了唐朝后期,延英殿成了当时政治运作的一个中枢。延英殿往北,还有金銮殿。

  在宣政殿东北方向上有一处地方叫野狐落。野狐落相当于大明宫里的掖庭宫,是唐代宫女集中居住的地方。根据《长安志》记载,唐文宗时这里因宫内附近尼姑庵失火殃及而发生过一场惨案,被烧死的宫女多达数百人。


  ■含元殿:比故宫太和殿大得多,外国使节常在这儿争位次

  根据考古资料进行复原的含元殿复原想象图显示,当年的含元殿气势恢宏,比今天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要大得多也高得多,两边有阁:翔鸾阁、栖凤阁,另外还有龙尾道。北京故宫三大殿的屋瓦是黄色琉璃瓦,而大明宫三大殿的屋瓦颜色是墨绿色。

  △含元殿复原图

  含元殿主要是举行大的礼仪活动的地方,比如元日和冬至朝贺,还有接待外宾、宣布大赦等。元日和冬至的朝贺典礼,包括隆重的朝贺程序和盛大的“陈设”之仪。大朝贺仪式一般在含元殿举行,陈设仪式则在丹凤门与含元殿之间的大广场上进行。虽然参加仪式的人很多,能够跟皇帝进入大殿的大臣只有几十个,大多数人是在丹凤门到含元殿之间的广场上站着。

  唐朝是当时东亚世界的领袖,是天朝上国。外国使节来了之后,在含元殿发生过多次争长事件,意思就是争位次,看哪个国家能排在前头。比如,日本的《续日本纪》记载了日本第十次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吕回国后的奏文。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含元殿朝贺这天,日本国使者发现新罗国(朝鲜半岛国家)使者的位次在他们之上,当即提出抗议,说新罗还给我国朝贡,怎么今天排到我上面了?于是大吵大闹。直殿将军吴怀宝看到这情况后,把新罗国使者引到了西边队伍里排在了吐蕃使者之下,然后把日本国的使者放在了东边这一队当中的第一个。

  ■宣政殿:日常朝参在这里,五品以上文官才能每日朝参

  △宣政殿复原图

  唐朝上朝分为朔望朝和常朝,宣政殿是举办常朝的地方。

  朔望朝会是每月朔日(初一)举办一次、望日(十五或十六)举办一次,参加的官员比较多,基本上在京官员大多数都有资格参加。但能不能看到皇帝还是个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只在殿外站着。

  常朝是日常的朝参活动, 亦称“常参”。按照唐制,五品以上职事官、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每日朝参,称为“常参官”。这主要是针对文官而言。五品以上武官每月只参加四次常参, 三品以上武官每月参加七次常参。唐朝前期皇帝每日在宣政殿朝见群臣,后来改为单日视朝,双日休朝,再后来改为每三天举行一次。

  常朝为啥放着那么大的含元殿不用却要用宣政殿?正因为含元殿太大了,皇帝才不爱用,小一点的殿更适合日常开会理政。

  ■紫宸殿:武则天率先把这里作为日常理政之地

 

  △紫宸殿复原图

  后来,紫宸殿也成了上朝的地方。紫宸殿刚开始承担的是后宫宫殿的角色,武则天率先把紫宸殿作为日常理政的地方。那时候她还不是皇帝,是垂帘听政的太后。既然是太后,她跑到前面的含元殿或者宣政殿,多少有点不方便。因此她选择了靠近后宫的紫宸殿来听政。久而久之,紫宸殿跟宣政殿一样,开始担负起了上朝这样的任务。

  紫宸殿前期主要功能是召集宰臣或重臣,商量一些不便于在大会上商讨的问题。比方说有重要大臣死了,皇帝宣布要辍朝三日,偏偏这三天有重要军国要务要商量怎么办?就选择在紫宸殿开个小会。到了唐朝后期,皇帝在紫宸殿坐朝要超过在宣政殿。不过到了后来,越来越重要的是延英殿。

  ■延英殿:后期政治运作中枢,心腹之臣才能“延英问对”

  △延英殿复原图

  延英殿在唐朝后期变得非常重要,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整个唐朝政治运作的一个中枢。这个宫殿非常小,在宣政殿和紫宸殿的西边。正因为它面积特别小,所以特别适合开机密小会。皇帝在朔望朝参和常朝上有些事儿不好说,朝会结束后把宰臣召集到小小的延英殿里开一个机密小会。有时候,不是宰相的官员,皇帝特诏也可以过来参加延英殿会议,这叫“延英问对”。谁能够参加“延英问对”,就证明你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所以,延英殿充分体现了唐朝政治的一个特色:开大会说小事,开小会说大事。真正核心决策不是在含元殿、宣政殿做出来的,而是在延英殿做出来的。“延英问对”始于唐肃宗时期,到了唐代宗时已经把它制度化了。到了唐朝后期,连宦官都来参加“延英问对”。原因很简单,唐朝后期政治上一大特点就是宦官专权。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就跟宦官密切相关,这事发生在左金吾仗院。这是唐文宗时期朝臣与宦官之间的一次斗争,事变失败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其结果是导致唐朝宦官专权日渐强化。

  ■麟德殿:大明宫的国宴厅,能容纳3500人吃饭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是大明宫的国宴厅,能容纳3500人吃饭,建筑很大。从复原图可以看到,它有三个屋顶。因为当时的工匠解决不了大跨度屋顶的建筑技术问题,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修三个中型的屋顶,底下连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像三个建筑,因此麟德殿在唐人的俗语中还有一个称谓叫“三殿”。

  3、兴庆宫:“花萼相辉楼”的名字,藏着李隆基的“小心思”

  兴庆宫是“三大内”中面积最小、出现最晚的,就是今天的兴庆宫公园。

  于赓哲教授介绍,兴庆宫以前叫隆庆坊,李隆基只是其中一个普通住户而已。当年在隆庆坊可住了不少达官贵人,他并不算是最显山漏水的。当临淄王时,李隆基和父亲相王李旦以及姑妈太平公主联手,要谋划一场政变,铲除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当年隆庆坊有一口井发生井溢往外冒水,把整个隆庆坊都给淹了,包括李隆基家。按说这是闹心事,但李隆基想到的是,这是好祥瑞:这叫潜龙在渊啊!加上这个地名叫隆庆坊,他的名字叫李隆基,他觉得也是个祥瑞。唐中宗李显被毒死后,掌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弄了个傀儡皇帝,起了新年号叫唐隆,又加了个“隆”字,李隆基越发自信了。后来他满怀信心地发动了政变,结果成功了。因功被立为太子,后来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后他更有话说了:我说了潜龙在渊吧?我家有王气。既然有王气,对不起了,能让别人再跟这王气吗?那显然不行。只有一个办法,他把隆庆坊搞了个强拆,所有人都给赶跑了。然后用一坊半之地建了一座新的宫殿,这便是兴庆宫。”

  唐玄宗最爱居住的两个地方就是大明宫和兴庆宫。在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他沿着城墙修了一条复道(夹城),由大明宫到兴庆宫一路走过来,外边的老百姓看不到。

  △现藏碑林博物馆的宋代兴庆宫图残碑

  他在兴庆宫里边修了个勤政务本楼,作为自己的办公楼。然后又修了个花萼相辉楼。“唐玄宗有个特点,特别警惕自己的兄弟们。为啥?因为唐朝的政变特别多,而且多是兄弟相争、兄弟相残,所以要避免这事。那怎么办?他的基本策略是,把兄弟们高官厚禄养起来,但绝对不许他们参政。我即便给你们委任什么职务,也不让你们实际去上班,你们整天陪我玩就行了。”

  所以兴庆宫就是他跟兄弟们娱乐的地方。为什么叫花萼相辉楼?花就是花瓣,花萼就是花瓣底下的花盏、花托,合到一起不就是一朵完整的花吗?这个楼名就充分地展现了“我就是那朵花,我的兄弟们就是花萼”的意思。李隆基每天在兴庆宫里跟兄弟们弹琴跳舞、吟诗作赋,兄弟们让他养得一个个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论政务却一窍不通,这就是他想要的目的。

  二、城外离宫别馆:明文可考的就有19座

  除了“三大内”,唐朝皇帝在长安城外还有很多宫殿。历史上有明文可考的唐代长安附近行宫有19座,分别是:长春宫(今大荔)、兴德宫(今大荔)、庆善宫(今武功)、龙跃宫(今高陵)、凤泉宫(今凤县)、九成宫(今麟游)、永安宫(今麟游)、太平宫(今鄠邑)、玉华宫(今铜川)、翠微宫(今长安)、华清宫(今临潼)、金城宫(今华阴)、琼岳宫(今华阴)、神台宫(今华州)、万全宫(今蓝田)、永安宫(今耀州)、游龙宫(今渭南)、望春宫(今长安)、望贤宫(今咸阳)。

  于赓哲教授介绍,其中庆善宫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位于武功。玉华宫在今天铜川的宜君县,原本是唐朝皇帝避暑的行宫,唐高宗时玄奘前往玉华宫居住,那个地方舍宫为寺,改名玉华寺,后来这里也是玄奘去世的地方。翠微宫则是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地方,也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媚娘俩人“对眼”的地方,这事就是唐太宗去世前在这里伺候医药时候发生的事。而“永安宫”这个名称多次出现,比如大明宫的前身就叫永安宫,麟游也有个永安宫。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离宫别馆?因为要供皇帝出巡之用。按照唐六典,唐朝皇帝出巡一天最多就走三十到六十里。宫殿这么多,目的就是走到一处就有个住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是冬宫,比如华清宫;有的是夏宫,比如说九成宫。

  4、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汤池,上下水管道藏着“小秘密”

  于赓哲教授说,因为有温泉,在唐朝之前骊山就有很多宫殿,离宫别馆可能在西周时候就有了。据史记记载,周幽王被杀就是在骊山之下。

  到了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在骊山修建了“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时期高度重视这里,大规模改扩建温泉宫,改名“华清宫”。“华清”两字颇有道教色彩,因为唐玄宗本人非常信奉道教。他还给杨贵妃把印度乐曲《婆罗门曲》改了个谱子,起的名字也极具道教色彩,叫《霓裳羽衣曲》。因在骊山下,这座行宫又俗称“骊宫”。


 

  说起华清宫,不得不提杜牧写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于赓哲教授说:“这首诗很有名,但这是杜牧瞎写的。因为杜牧可不止一次虚构事实,阿房宫从来就没建成过,也没遭过火烧,但你看他的《阿房宫赋》写得好像自己见过一般。《史记》说得很清楚,被烧的是咸阳宫,什么时候烧阿房宫了?《过华清宫》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冬宫,皇帝只有冬天才带着贵妃去,此其一;其二,荔枝是一种夏季水果,要送也只能送往哪个避暑行宫或者长安城内的宫殿,怎么会送到冬宫去?事实告诉我们,文艺青年严重不可靠,所以大家别跟着杜牧学历史。唐朝有老杜和小杜,老杜的诗是可靠的,因为老杜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于赓哲教授介绍,1982年4月,华清宫在搞基建时,发现了唐代温汤遗址。在4600平方米的遗址内,发掘出5个石砌浴池和大量陶质管道。根据与《长安志图》等史料比对,确定这里就是唐代御汤遗址。这些温汤相互独立,均有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其中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海棠汤是所有浴池中出现最晚的一个,也是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它知名度最高,为啥?因为有《长恨歌》的加持,“温泉水滑洗凝脂”说的就是这儿。为什么叫海棠汤?因为是海棠花瓣的形状。


  海棠汤旁边就是唐玄宗的莲花汤。其他的浴池都有独立的上下水系统,唯独海棠汤只有下水系统,没有上水系统,它跟莲花汤是连着的,莲花汤里边有水了之后,海棠汤才能有水。

  而星辰汤则被认为是唐太宗御用的温汤。

  还有一个公务浴池叫尚食汤,顾名思义应是供尚食局的人用的。因为尚食局不同于一般机构,是负责皇帝日常饮食的,干净卫生当然很重要,因此给他们有一个浴池。

  还有个太子汤,顾名思义是给太子用的。

  唐朝大臣能不能到这些温汤里面来洗澡?能,但需要皇帝特批。洗完了之后,还要给皇帝上一个表,叫做“谢赐浴华清池表”。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里边就有大量这种文章。

  华清宫每年有三个月左右是唐朝的政治中枢。为什么?因为冬天三个月皇帝不在长安城,而在华清宫,以至于政府机构都得跟着去。甚至连杨家姐妹的房都紧靠着华清宫。李林甫也把房子买在了华清宫旁。

  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之后除了唐穆宗等人短暂到过这里之外,皇帝基本上不再来了,因为华清宫在安史之乱后被视为乱政的象征。到了后晋时期,华清宫被改为道观,叫做“灵泉观”,再也不是宫殿了。

  5、九成宫:隋唐皇帝19次来此避暑,最后一次差点把唐高宗淹死

  九成宫是隋文帝时建的避暑行宫。于赓哲教授说,隋开皇十三年,隋文帝让宇文凯设计了一座仁寿宫,就在麟游县,主持修建的人是杨素。杨素把这个宫殿修得美轮美奂,无比恢宏壮观。隋文帝来验收时非常恼怒,要办杨素。因为他一辈子提倡节俭,杨素却给他修了这么一座豪华宫殿。杨素吓得不得了,有人给他出主意去找皇后。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殿基台西南隅考古发掘现场

  独孤皇后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强势皇后,她把皇帝控制得服服帖帖,所以隋文帝也是个著名的“耙耳朵”皇帝。杨素连夜去找皇后,给皇后送了很多礼物。皇后到皇帝面前给杨素说好话:你我年老无以自娱,杨素也是一片好心,修一座宫殿供咱们娱乐。这是好事,为何要办他?皇帝由此转怒为喜,赏赐了杨素。然后洒酒祭奠在修建宫殿中牺牲的民工,宫殿就算落成了。

  “独孤氏还有个特点,特别讨厌男人好色,平常她把隋文帝控制得很严,三宫六院那么多妃嫔,皇帝哪个也不敢亲近。结果就在这仁寿宫,有一次皇帝在后宫突然发现一个16岁的小宫女叫尉迟氏,长得楚楚动人。老皇帝心动了,看看皇后不在,就把小宫女里带到寝殿里去了。皇后还是知道了。皇上第二天去上朝,独孤皇后竟然手持利刃闯入寝殿,手刃了尉迟氏。老皇帝下朝回来后还要找尉迟氏,别人汇报说被皇后给杀了,把皇帝气得一怒之下决定出走。”

  “啥时候见过皇帝被皇后气得出走?隋文帝是古往今来独此一人。而且这地方是在麟游县,是深山老林。吓得大臣们分成几十个小组,漫山遍野地去找,最后终于把皇帝找了回来。在宰相高颎等人的劝说之下,皇帝回到了后宫。这时独孤氏赶来给皇帝道歉,然后夫妻两个把酒言欢——人家和好了,白白可惜了一个尉迟氏。”

  后来隋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在还众说纷纭。但有较大的可能性,就是被他的儿子隋炀帝给害了,就害死在这仁寿宫。

  于赓哲教授介绍,隋朝灭亡后,仁寿宫被唐朝征用,贞观五年改名九成宫,永徽二年改名万年宫,乾封二年又改回了九成宫。所以,在历史上这个宫殿主要是两个名字:九成宫和仁寿宫。这个地方海拔1100米以上,夏季气候凉爽,林木繁茂,隋唐皇帝先后19次来此避暑。

  九成宫实际上是修在一个河谷当中,中间有杜水河穿城而过,九成宫主体部分在杜水河北岸,里边有很多宫殿。北边有碧城山、东台山,南有凤台山等山的环抱,所以夏季的确非常凉爽的。但这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水灾。

  当年杨素修这个宫殿时不惜成本,建筑规模宏大,而且是就地取材。所以可能造成了一个问题,导致这个地方极有可能出现了大面积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九成宫后来发生严重水灾,而且日渐严重,以至于差点把唐高宗淹死。

  这件事发生在永徽五年。当时九成宫还叫万年宫,唐高宗带领妃嫔去万年宫避暑,结果发山洪了。而且水头下来时正是半夜,卫士被冲走了很多人,死者据说多达上千。很多人逃散了,而唐高宗在寝殿里边睡大觉浑然不觉。

  这时只有薛仁贵一人挺身而出。薛仁贵早年在贞观十九年伐高丽时就崭露头角,这时已是一员将领,在九成宫给皇帝担任侍卫。洪水来了,其他侍卫全跑了,而薛仁贵踩着门栓扒着门上去。因为他没有权力开宫门,只能扒着门上去,头从门上探出来,冲着宫里边大喊说:“洪水来了!”高宗被惊醒,然后带着这些妃嫔们往后面跑。

  史料虽然没有记载,但当时跟唐高宗一块往山上跑的人里边肯定有武则天,因为武则天被拜为昭仪刚好是永徽五年的事。到了永徽六年,她就被册立为皇后了。

  唐高宗就此逃得一命,后来给薛仁贵赐了御马一匹,这件事后来也间接挽救了薛仁贵。但自此后,皇帝就基本不再去九成宫了。所以唐高宗以后,九成宫作为离宫别馆虽然还存在,但实际上已被放弃了。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资料图片由于赓哲教授和大明宫保护办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文物探探探 唐代 宫殿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