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对话秦腔《华夏颂》领唱者李梅、词作者党小黄 秦人秦语唱出陕西味儿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1-09-24 10:26:43 编辑:何媛 作者:田雨鑫 刘超 何媛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9月15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隆重上演。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联袂唱响的原创新秦腔《华夏颂》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网友在直播间直呼开幕式节目“很陕西”“原来秦腔这么好听”。

  9月17日,华商网记者在陕西戏曲研究院见到《华夏颂》的领唱者李梅和词作者党小黄。听他们讲一讲《华夏颂》背后的故事,以及两位老师对秦腔这门古老戏曲艺术的理解。

  李梅和党小黄都是行业翘楚。李梅是西北唯一一位二度“梅花奖”、二度“文华奖”和三度“白玉兰戏剧奖”的获得者,更是秦腔四大名旦之首,用党小黄老师的话来说,是“西北五省戏曲行业里首屈一指的人物”;党小黄如今已经退休,曾是国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艺术指导,创作有歌剧、话剧、戏曲数十部,其中,秦腔历史剧《杜甫》、歌剧《大汉苏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一系列奖项。

vzLPR3ZRLI5uYXI5.jpg

  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发展根基 《华夏颂》唱出文化自信

  党小黄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即便是对着镜头,也更愿意选择用陕西话来表达观点、表达自己对秦文化的坚持和理解。这一点,也深刻烙印在了《华夏颂》的唱词里。党小黄告诉华商网记者,《华夏颂》的唱词写作有三个原则,即唱出文化自信、唱出气魄、让老百姓记得住歌词。

  在党小黄的心里,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我们雄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永不退缩、无所畏惧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华夏颂》的唱词,就是要把秦人的博大胸怀和气魄表现出来,要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唱词中“九州用的秦小篆,长城铺的老秦砖,秦车秦马秦直道,一通秦鼓出秦关”写的就是秦人的历史文化;“秦尺秦秤亮秦胆,量了黄河量泰山”就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是秦人的气魄。在他看来,秦人不单单指的是陕西人、更指的是中国人、是整个华夏儿女。

  “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这是中国统一的第一步。秦直道、长城都是秦人修的,那是多么伟大的工程。这里面的开拓精神,不只是陕西人的精神,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党小黄说道。

  在李梅看来,《民族根》篇章里,周秦汉唐等朝代的不同元素在篇章里都有编排,这些朝代有代表性、并且让人骄傲,而且这些历史就发生在陕西这片热土上。《华夏颂》用秦声秦韵来表现来表现秦人气概,体现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我们的强国形象。

微信图片_20210924105542.jpg

  “很陕西”到底如何做到的?秦人秦语唱秦腔

  《华夏颂》出圈之后,网友表示这节目“很陕西”、秦腔好听。两位老师觉得,这得归功于唱词唱腔相辅相成,词上有了陕西味儿,加上秦腔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节目就好了,陕西味儿也就出来了。

  党小黄解释说,唱词“很陕西”是因为抓住了“秦”字。在最初的创作版本里,党小黄几乎保持了每一句唱词都有“秦”字,再就是秦人秦语,比如“秦腔吼破天”用“吼”而不是“唱”。在党小黄心里,秦腔旋律高亢激昂,“吼”能表现秦人气概,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而是一个精神象征词。“我们是大开大合直来直去的、陕西楞娃的样子。秦腔可以将秦人气质表达出来。咱唱的是秦人想说的话,腔是秦人想听的腔,唱出来的气概是秦人的气魄。大家就觉得这节目很陕西。”党小黄表示。

  在李梅看来,用特色来招待远来的客人,才是最地道的。用陕西的艺术手段来表现民族精神,秦腔当仁不让。“就像客人来了陕西要用羊肉泡馍招待一样,秦腔就是陕西文化一个非常好的载体。用大家想说的语言、用大家熟悉的形式唱出了大家想说的话,大家就会觉得这很陕西。”

微信图片_20210924105645.jpg

  倾全院之力保证十四运节目 一米五小姑娘扛起三米大靠

  赢得满堂喝彩的节目离不开演艺人员背后辛苦的付出。

  作为参演单位之一,陕西戏曲研究院几乎是倾全院之力来保证节目的演出。在刚接到十四运节目参演任务的时候,李梅并不知道这个任务会如此艰巨。全院260人,十四运节目207人参加,其中超过50岁的演职人员超过总人数一半。在七八月最热的天气里,这些演职人员每天从中午到凌晨,排练十几个小时。

  老前辈们累坏了,小姑娘们也一样。开幕式上,很多1.5米高的戏曲演员们,身上背着3米高的钢管大靠,稍微一吹风就站不稳。李梅解释道:“普通的大靠只有几十公分,开幕式上的是3米。小姑娘们每天背着30多斤重的大靠步行40分钟去排练,背都是青肿的。”

  尽管如此,李梅还是觉得这次演出意义深远,能够参与其中是自己三生有幸。“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在中国陕西给世界人民看一下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多好,展示中国之强大,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精神气质自信。其次,这次演出对于秦腔这种古老剧种的传播力量帮助非常大。平日里,你得演出多少场才会有这么多观众去看。但今天一个晚上,全世界都在关注着。”

秦腔.jpg

  谈男生“娘化” 两位老师认为年轻人缺少忧患意识

  在谈到秦腔文化的时候。党小黄认为,秦腔慷慨激昂、风格大气磅礴、悲壮苍凉,雄踞梆子戏之首。秦腔之所以苍凉,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磨难锻炼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气质,才能在艰难险阻之中屹立不倒、不断崛起。更重要的是,这种苍凉里带着对江山社稷的忧思,有着居安思危的精神,而不是普通的歌功颂德。

  但当代的年轻人,缺少真正的民族气节,越来越多的男生嗲声嗲气,喜欢描眉毛、抹口红,这样的审美习惯、审美标准让人担忧。“如果民族朝着这个方向走,那是不正常的。描眉画口红的手,能够扛得起枪吗?和平年代也应该有忧患意识,年轻人缺少这种忧患意识。”李梅表示。

  在李梅看来,如今的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外来文化冲击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但很多东西不一定是真的好东西。“就像孩子喜欢吃零食,零食口感好,但对身体不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是真正的好东西,就像茶,年轻人也许不喜欢喝茶,但民族文化就像喝茶一样,它解渴、回甘,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如今,陕西戏曲学院正在做大量的工作,让秦腔能够走近年轻人。但这条路有多远,李梅也不知道。华商网记者 何媛 刘超 田雨鑫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秦腔 华夏颂 戏曲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