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到1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工智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金融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在带给人们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人工智能又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危险?今天应该如何及早去应对?10月15日,在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张艳宁分享的她对世界未来发展场景的分析和展望,引起了所有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和兴趣。
智能无人系统未来将覆盖各个方面
张艳宁教授介绍,智能无人系统是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操作或管理而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系统,已经渗透到军事作战、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领域,运用的范围包括空中、地面、海洋、太空,从发展趋势来说将覆盖各个方面。
她认为,未来是一个智能无人系统的时代。“不仅无人车、无人机各种各样的无人化的出行的手段会产生,未来人们拿着手机说一句,我今天想吃biangbiang面,家里的智能机器人问几点吃?你说12点吃。回到家饭刚做好,温度45℃刚刚好,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世界。”“包括医疗,如果需要动手术,机器人动手术你可能会觉得更安心。”而未来的战争一定是无人作战,当然一定要有人,但人一定不在前方。”
未来银行面对的客户可能会是机器人
“未来在金融系统方面也一样,现在的银行大厅已经有一些无人开放式银行的服务,未来的银行会是什么样的呢?金融机构会面对什么样用户?现在是人,是人在通过手机操作进行支付交费等,但未来是什么?可能不光是人。我认为可能不超过10年,人们家里可能就会有管家机器人,所有的费用是由它来交,而不是人来交。只要我资金足够,我买个财务管家机器人,作为主人我只希望我的资金在安全的同时尽可能收益更多一点,其余的事都交给它来做了,由它来跟银行打交道。也就是说,人可能不用再去直接和银行打交道,而是人和机器的混合的群体来跟金融系统打交道。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获取信息的水平和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人可能睡觉了,但机器人不用休息。它可能会去主动了解银行资讯,如果它发现这家银行有什么问题,它可能会把钱存到另一家家银行,这种情况将来都可能会发生的。”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人,也可能带来危险
张艳宁教授介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较好地实现了金融的数字化服务目标,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已初步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但在改变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安全风险相关问题,金融领域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人工智能是可以帮助我们,但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危险。一个门户网站每天受到网络攻击的次数可以达到110万次,当然不是人在那里攻击,一定是人工智能。也就是说,黑客已经智能化。在网上有很多智能化的黑客软件,用什么黑客机器人来进行攻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做安全预防时用人工智能,实际上它也可以是用来攻击的矛。对于金融领域来说,数据的污染,数据流转环节的管控等,都可能因此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人工智能仍然给金融领域的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要知道防御实际上要比攻击难多了。好比气球一针下去只扎一点它就破了,但要做防护就得把每一寸都给防住。金融数据的安全是全周期的,从采集到传输、存储、使用、删除和销毁等等所有的环节,你必须都要考虑到它的安全问题,你必须都要守得住。因为对个人用户来讲,信息的泄露不仅仅会带来个人财产的损失,甚至会和生命连接在一起。”
“如果未来5到10年以后就要面临这样的趋势,现在还没有这些人才去做这个事情,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张艳宁认为除了应该从法律、技术层面来应对,国家和银行金融系统的顶层规划和设计还应再往前走一步,另外还应注重网络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