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母亲河畔的中国|毛乌素治沙人代代接力 让荒漠变绿洲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1-10-22 12:43:35 编辑:王蜀周秦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华商网讯 榆林地处黄河“几”字弯中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九曲黄河奔流至此,与万里长城亲切握手,涌入晋陕峡谷,陡转南下,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和清涧6个市县、25个乡镇,绵延407公里,惠泽城乡5000余平方公里,哺育了一方百姓,孕育了一方文明,繁荣了一方经济。

ADSktoEfBrSwd2hv.png

  10月,从神木市驾车开往在锦界镇圪丑沟村,沿途是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绝美的秋日风光。半人高的芦苇夹杂着日光随风晃荡,马路边秋粮已经收,玉米杆子扎成垛状散落在田间地头,加上路边姿态苍遒有力的老柳树和笔直的胡杨,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人烟、漫天风沙的沙地。沙漠变绿洲,是对这里数十年情景变化的生动描述。

  10月21日,“母亲河畔的中国——勇立潮头涌动三秦”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了榆林市毛乌素沙漠,在丑沟村见到了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2003年,张应龙辞去了高薪工作,变卖家产,一头扎进了治沙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八年。如今,往日的沙漠转身成良田,树林里开始长出了野生牛肝菌。再回首看当初的选择,张应龙觉得“还是选对了。”

image.png

  提起当初干治沙工作的原因,张应龙开玩笑说:“是因为外行所以就干了,如果是内行,肯定不会来做这个工作。”但如今,站在林区内的瞭望台上,尽管是深秋10月,放眼望去,一望无尽绿色让人赏心悦目。张应龙指着远处另一个瞭望台告诉记者:“你现在能看到的地方,只是整个造林面积的15%。”经过十八年的治理,协会在圪丑沟流域累计修建造林道路360多公里,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了65%。

image.png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其中,榆林所占面积接近一半。

  解放初期,榆林市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受到毛乌素地区沙尘暴的威胁,陕西榆林市曾被迫搬迁了3次,但依然受到沙尘暴的骚扰,多达400多个村庄被沙尘侵袭压埋,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5亿吨。1959年起,陕西正式开启了漫长的防沙治沙之路。

  防沙治沙50年余年,毛乌素沙漠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不断缩小,榆林很多地方在几十年间渐渐“绿”了起来。特别是随着近十来年治沙逐渐有成效后,效果变化的越来越快,原有的漫天黄沙,现在看来已经是满眼葱翠。原来的土地一片荒凉,现在已经崛起了高楼大厦。现在,毛乌素沙漠80%以上的土地被治理,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image.png

  数据统计,近年来,榆林市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建成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入黄泥沙量较新中国成立初减少58.7%,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现在的2160万亩,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6%,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治沙文化享誉全球,生态成就彪炳史册。

  在张应龙看来,榆林取得的治沙成果最关键的是依托了国家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退耕还林等大政方针。而榆林生态真正走上治沙防沙快车道则是因为国家的防沙治沙几个大工程的实施,才使榆林面貌得到了彻底的逆转。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治沙造林的人才从未断层。“我们榆林就是治沙干部、治沙劳模多,一代接着一代就没断过,他们付出的艰辛外人是不知道的。”

  如今,毛乌素沙漠绿起来了。对张应龙来说,才只是一个开始。“只是绿起来了还不够,想要他的整个生态系统恢复,也许还得500年。”张应龙哈哈笑道。如今,张应龙依托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农的总体目标,与当地村民合作,发展林业苗木育苗基地,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现在,满眼青翠的人工林覆盖了曾经的荒漠,圪丑沟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沙漠变绿地,绿地产生经济效益。我觉得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淋漓体现。”张应龙说道。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母亲河 神木 治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