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也是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宝鸡市针对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采取五项举措,全力构建垃圾分类新发展格局。目前,市区其他垃圾处理量8万吨,厨余垃圾处理量1万吨(含餐厨垃圾),有害垃圾18吨,可回收物1.43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
垃圾分类全链条科学管理
由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并协同处置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建立了厨余垃圾定时定点“公交式”收运模式,开设20条收运线路,近1000个站点,目前累计与4242家餐饮单位及3个厨余收集点签订收运合同,纳入收运范围,日均收运处置量约115吨。
市区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2座,中转站、压缩站77座。其他垃圾按照“区收运、市处置”的体系,统一转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依托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采用“回收网点+分拣中心+产业基地+互联网”模式基本建成了集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市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58个,处置企业通过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运,由分拣中心集中进行分类、分拣、切割、拆解等简单加工,由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进行深加工,提升资源利用率。
现有有害垃圾暂存点3处。由各区结合实际探索采用环卫单位自行收集暂存、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收运模式,并定期交由省危废处置中心集中处理。
现有其他垃圾清运车152辆、厨余(餐厨)垃圾清运车18辆,有害垃圾转运车辆6辆。确保“一种垃圾、一种车辆收运”,基本实现了市区已分类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建设
今年5月,宝鸡市陈仓区与陕西天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卓旭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陈仓区“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项目建设运营合作协议》和《陈仓区“厨余垃圾处理站”项目建设运营合作协议》,标志着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标准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仓区“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整合建设运营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拟建设有害垃圾暂存分拣中心500平方米,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500平方米,大件垃圾拆解中心500平方米,年可分拣处理可回收物1000余吨,拆解大件垃圾2000吨,分拣有害垃圾50吨。两个项目建成投用后,可解决城区可回收物分拣、大件垃圾拆解、有害垃圾暂存、厨余垃圾处置难题,进一步完善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实现陈仓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加大设施建设力度
金台区“两中心一点”项目占地4500平方米,(项目情况说完整)并在代家湾小区试点投放1台日处理能力2吨的小型设备,在秦岭市场建成厨余就地化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5吨。陈仓区由政府投资500万元引导资金,采取BOT方式,引进第三方企业,投资3350万元建设运营陈仓区“一暂存点(有害垃圾暂存点)、两中心(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大件垃圾拆解中心)、三站场(厨余垃圾处理站、绿化垃圾处理站、装修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目前设备已陆续进场。
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宝鸡市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积极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渭滨区清姜街道作为市级示范片区,76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80%以上,借鉴清姜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渭滨区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陈仓区、高新区加快建设本辖区示范片区全覆盖,多个片区同步推进,争取年内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不低于40%,示范片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0%,参与率、满意率不低于80%,投放准确率不低于60%的目标。示范片区成为展示宝鸡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
多举措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宝鸡市通过开展多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引领带动“垃圾分类”新时尚。市、区、街道、社区联动,以建党一百周年、十四运等重大活动和节日为契机,通过志愿者服务、文艺汇演、趣味游戏、主题党日等种形式,引导居民熟悉垃圾分类知识,树立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时尚”,推动全民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第三季度,各级媒体、网络平台共推出垃圾分类宣传报道近 700余条,邀请宝鸡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宝鸡市将在科学制定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宣传教育等重点方面加强力度,从制度机制、宣传引导、监督管理、配套设施等方面多管齐下,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打造更加优质的人居环境。
编辑:杨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小时成交额超去年全天 消费者用买买买支持京东家电11.11晚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