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块钱就能脱单?“脱单盲盒”或暗藏玄机

来源:未来网 时间:2021-11-20 07:23:40 编辑:杨蓓蕾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盲盒对象,一元钱就可能脱单!”

自手办、玩偶、书籍、宠物后,盲盒又流行起了装“对象”。只要一元钱,要么能获得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要么能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匹配”出去,以此等待“有缘人”。

近期,兴起了一种名为“盲盒交友”的社交方式,不仅有人做线下买卖,电商平台上也有商家经营此类业务,吸引了不少渴望“脱单”的年轻人。

源自线下的“脱单交友”摊位

据了解,盲盒交友源于一些城市出现的抽陌生人纸条的街头摊位,只需花一元钱就能盲抽一张写有他人自我介绍和联系方式的纸条。

如今,在城市商业街、夜市等闹市区出现了各色“脱单盲盒”摊位。“一元留一个,一元拿一个”,一个纸箱几张纸,看上去简易的摊位却有不少人驻足。不少上班族发现,在“双11”前后几天,下班的路上和公司附近都看到不少出售“脱单盲盒”的小摊。

图片来源:@新浪厦门微博视频截图

据媒体报道,“脱单便利店”是从今年夏天开始,在上海、成都、郑州、苏州、兰州等多个城市出现。店铺内售卖脱单盲盒或胶囊,顾客花几十元便可以把个人信息存放进去,包括身高、年龄、对理想伴侣的描述、联系方式等,同时也可以花钱挑一个瓶子拆开,获得另一个人的信息。

线上的“盲盒交友”小程序

90后的方小姐被同事拉着去下单了一个“脱单盲盒”,花了4块钱,留了自己的微信号。不一会儿,一个备注“脱单盲盒”的男性发来了微信好友申请。

通过微信后,方小姐点开了这位有缘人的朋友圈:漫画头像、抒情的个性签名、活跃的朋友圈动态,尽显活力。

对方发来信息:“嗨,你好呀。我02年,你呢?”1992年的方小姐退出了聊天页面,不再回复,默默地将该条信息删除。

方小姐称:“我这个‘老阿姨’不适合年轻人的玩法了。直接说年龄吧,有点开不了口,如果强行说自己也是00后,那就没意思了。”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盲盒交友”,经营此类业务的商家也不少,顾客既可以花钱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商家“匹配”;也可以买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价格再高一点的还可以要求看对方照片或者选择对方地域等具体条件,价格多在1元至5元之间。网上销量最高的一家店铺,月销量竟达到了3000笔以上。

图片来源:脱单盲盒小程序截图

不仅如此,一些对网络流量敏感的人,还将这套玩法做成了标准化的小程序,直接对外出售小程序的源码,声称“只要付钱,就有人帮你搭建好系统,可以在线‘摆摊’赚钱”,这套系统价格多在几百元不等。在这样的小程序里,首页一般会有根据性别划分的抽纸条、放纸条操作,使用者需要先上传自己的照片、联系方式、个人简介等信息,然后可以付费抽取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抽取后可自行联系对方。

律师:不要盲目跟风

然而,通过开盲盒的方式真的能遇到“有缘人”,真的可以脱单吗?据媒体报道,在电商平台此类商品的评论中,有不少人表示“留了联系方式之后,根本没人回”“买到的联系方式是个微商,就想让我买东西”。

更有消费者投诉售卖小程序的商家,称商家霸王条款、虚假宣传。10月28日的投诉,至今仍在处理中。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今年5月初,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该结果虽然并未将单身群体的数量与规模单独列出,但其中关于“集体户口2853万户”的描述,却让外界不少人开始猜测,这个高达近3000万户的集体户口总量中,该有多少是单身群体。

单身人士越来越多,有网友表示,现在单身人士的交友焦虑也愈加明显。一边想要脱单,但另一边又不愿意用开放、真诚的心态来面对意向者,大家顾虑的因素太多了。也许正是有这样的顾忌,在“盲盒”的掩盖之下,让原本绷着的人们有了一丝不被窥探的“自由”。

“我们在面对陌生事物时,都会有一些隐性、不知名的激动,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开盲盒,也喜欢在电子游戏产品里去做开宝盒、开宝箱之类的活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浦正宁分析,“脱单盲盒” 利用了人们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尝鲜心态,而商家更是利用陌生人交友的这种需求和驱动。

婚姻咨询师吴俊认为,这种新鲜的交友方式能满足年轻人在短时间内获取单身资源的需求,但是盲选的过程中也存在潜在风险,比如交友动机不纯,交友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对此,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分析称,参与者自愿提交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对等地获得他人信息,并不涉及侵犯他人隐私权或者非法窃取他人信息的问题。但由于这类玩法一般会让参与者提供个人照片、简介、联系方式等,这就可能导致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而且难以保证商家不会将这类信息挪作他用。

彭律师进一步表示,运营这种玩法的小程序系统,在技术层面也难以确定是否存在技术漏洞,数据储存安全也无法保证,存在被盗取的风险。

此外,彭律师还强调,对于经营此类业务的商家或平台,若将盲盒里大量个人信息贩卖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以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彭律师提醒:“盲盒交友”虽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参与者仍需理性,尤其是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盲目跟风。


来源:未来网

相关热词搜索: 脱单 盲盒 玄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