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为何青少年会得抑郁症?医生:成人焦虑传导给孩子 缺乏人际交往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赵瑞利 2021-11-20 19:39:36
[摘要]为何抑郁症在青少年中高发、抑郁症如何筛查、学校和家庭又该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各方也给出了专业建议。

  躲在空教室哭、拒绝上学、跳楼自杀……孩子们“不开心”。

  这些因为家庭原因、学业压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抑郁症青少年已经引起了相关各方的关注,为了加强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此,老师和医生都表示非常有必要,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筛查可以让孩子和家长明白,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就像“心理感冒”,早发现就可早治疗。

  为何抑郁症在青少年中高发、抑郁症如何筛查、学校和家庭又该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各方也给出了专业建议。

  案例一:高中女生躲在空教室里哭 老师集资帮其治疗抑郁症

  小雨是一名高中生,患有强迫症和抑郁症。

  开学伊始,班主任陈老师就注意到小雨,该她值日时她不做,劳动委员问她为什么她也不回答,就一直抱着桌子。

  “后来我问她,她说不想离开自己的凳子。”陈老师说,再后来,小雨又出现了很多异常行为,经常上课时就失踪了,有时候在楼道里乱转,有时候躲在空教室里,陈老师不得不在校园里到处找她。“有一次放学后她没回家,躲在空教室里,关着灯,窝在讲台下哭。”陈老师说,校工听到教室里的哭声,跑进去才发现是小雨。

  陈老师试着和小雨沟通,问她为什么要乱跑,小雨说自己不开心,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跑出去心里舒服。为了更多地了解小雨,陈老师开始主动找她聊天,也告诉小雨,没事可以找她聊天。“慢慢熟了,她会主动来办公室找我,其实她也不知道说什么,我就会想着法找话题。”

  意识到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陈老师和小雨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这才了解到,小雨生活在单亲家庭,爸妈离婚后跟着妈妈,妈妈打了一份工,经济比较困难。陈老师建议小雨妈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征得孩子同意后,妈妈带着小雨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为强迫症和抑郁症,需要通过药物治疗辅助心理治疗。

  “我们告诉孩子,不要有心理压力,抑郁症就跟感冒一样。”陈老师说,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况就会越来越好。担心小雨因为经济困难不能坚持治疗,陈老师和学校领导商量,老师们集资捐款,帮助小雨坚持治疗。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小雨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情绪开始有了变化,药也慢慢减量了。

  陈老师说,在医生、家人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小雨变得越来越好,她利用自己所长组建了社团,积极参加了学校的集体活动展示自我,还给年级的老师们做了小手工。

  看着小雨慢慢好起来,所有人都为她感到高兴。陈老师说,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虽然一开始我也觉得很负疚很无力,还专门去看过心理方面的书。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专业的问题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解决。”陈老师说,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和心理方面的异常,一定要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家人和朋友能做的就是对她进行情绪方面的疏导和关怀,陪着她一起战胜疾病。

  案例二:初中男孩不愿意上学甚至要跳楼 部队操练一年后情况好转

  小磊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也是因为学习的问题,他出了状况。

  小磊家不在西安,但是因为成绩好,家人专门带着他来到西安就读,希望能给他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他是以压线的成绩进来的,来了以后落差比较大。”小磊所在学校的心理老师王老师说,从小磊父亲口中得知,孩子在家乡时成绩稳定排在年级前五名,可是到了我们学校排名总是在后面,孩子对此很在意。再加上同班同学小童总是在小磊面前炫耀,两人同住一个小区,同上一个补习班,小童的成绩比小磊好很多。一个学期后,小磊的成绩依然没有提升,家人又给他加大了补课的力度,但依然没有好转。

  到了初一下学期,小磊有点不愿上学了,刚开始断断续续半个学期,后来彻底不上了。

  “孩子的家人比较传统,觉得孩子是学业问题,还是班主任找的我。”王老师说,他给孩子做了焦虑、抑郁的自评问卷,和常模比得分比较高。随后,他建议小磊家人带他去医院进行系统测试,通过诊断,确定为重度焦虑和轻度抑郁。

  面对这个事实,家长束手无策,孩子也很抗拒,甚至要跳楼,被家人极力劝了下来。

  通过深入沟通,王老师了解到,小磊的父亲是一名军人,父母工作忙,孩子小时候一直是老人带的。老人比较溺爱孩子,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表现好就猛夸一顿买东西作为奖励,表现不好就会直接上手。

  “这导致孩子的意志品质极其薄弱。”王老师说,考虑到小磊的实际情况,他建议小磊父亲带着孩子去部队上锻炼锻炼,小磊父亲接受了建议,每天带着孩子操练、跑步,闲下来就看看书。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孩子的身体机能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次入学,最终顺利考上高中。

  案例三:家人给的压力太大 初二女孩哭着说不愿意上学

  今年5月,初二女孩小涵的父母和班主任找到心理老师何老师,称小涵不愿意上学,拒绝与外界交流,也不愿意与家人沟通,希望何老师能够帮助小涵。

  “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不愿意说话,我对她说了我们的保密原则,她才慢慢开口了。”何老师说,小涵情绪很低落,说家人从小对她要求就很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报了各种辅导班,她的压力很大。主要照顾小涵的不是父母,而是奶奶,奶奶很强势,特别注重小涵的学习,以学习为一切评判标准。

  “孩子边哭边说,说她明白爸爸妈妈很辛苦,都在忙着挣钱养家。”何老师说,可以看出,小涵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总是关注别人的情绪,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长期以往内心压抑,小涵告诉她其实从初一开始她就不愿意上学了,听到学校的铃声都会觉得不开心,虽然和同学、老师都没有矛盾,但是就是觉得压力过大,不想面对。

  父母对此没有任何办法,更令人头疼的是,小涵还有个妹妹,看到姐姐不愿意上学,她也不愿意上。

  在何老师的建议下,小涵父母带小涵去了医院,目前还在接受治疗。

  案例四:活得累想自杀 却依然假装开心平静

  16岁的小枫从小品学兼优、性格活泼开朗,是同学们的开心果, 所以当她给心理老师打电话时,父母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心理出了问题。

  尽管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但是小枫的妈妈还是带着小枫去了医院的心理科。

  “她来的时候情绪很低落,低着头不说话。”心理医生田医生说,为了让小枫敞开心扉,她让小枫妈妈出去了,单独和小枫聊了聊。小枫说自己活得很累,从小都要替别人着想,考了好成绩妈妈会开心,在班级里也会安抚别的同学,但是自己不开心不知道该找谁说,也不愿意说。

  上了高中,小枫考进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成绩总是排不到前面去,于是她开始非常努力地学习,每天睡很少的觉,如此恶性循环,成绩依然上不去。尽管如此,在父母和同学面前,她还是假装开心和平静。

  “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惊,她说自己的生命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田医生说,小枫反复说自己“太累了”,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经过诊断,田医生建议小枫住院治疗,而此时小枫的妈妈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询问医生能否门诊吃药,因为不想耽误孩子的学习。

  “你觉得上学和安全哪个更重要?”这句话点醒了小枫妈妈,孩子终于得到了治疗。

  田医生说,可以看出小枫非常懂事,她不愿意和家人沟通,是担心会被批评、也怕家人担心,这种情况其实在青少年中很普遍。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 有老师称一个班就有一两个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采访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两个,以前可能一个年级才有一两个。”一位中学老师说,而且很多孩子的背后是家庭的问题,班里有两个孩子的妈妈都是抑郁症。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孙彦表示,据统计,中国8—19岁的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15%;15—29岁的人群中,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排在第二位;2019年,南京脑科医院王纯教授牵头做了一个全国多中心的非自杀性自伤的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这种行为最多的集中在13—17岁,达到15.9%。

  “虽然自伤或自杀并不都是因为抑郁症,但是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这些人群中是占比较高的,也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很多。”孙彦说,虽然医院并没有进行数据统计,但是从直观感受来看,近年来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确实越来越多,其中以中学生居多,最小的有11岁的小学生。

  为何青少年会抑郁?

  医生:成人焦虑传导给孩子 孩子缺乏人际交往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孙彦认为,当今社会节奏快、竞争大,成人的焦虑,包括家长和老师的焦虑都传导给了孩子,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子设备的使用让很多孩子都活在虚拟世界中,没有同伴的相处,缺乏人际交往,也就无法获取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临床中甚至发现有的高中生不去上学,在家里接受的是一对一的教育。

  “孩子们不去上学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厌学,而是因为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困难。”孙彦说,这些孩子一旦休学,状态很快就能缓解。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很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有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即使和父母关系不好,孩子也能很好地排解情绪。”

  老师:亲子关系破裂 意志品质薄弱

  西安市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郭树林说,从他目前所接触的案例中,学生发生抑郁和焦虑的99%都可以归结到亲子关系破裂、意志品质薄弱两大原因。

  “现在的家长大都是吃过苦、又没吃过太多苦,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加上工作节奏快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对孩子的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而溺爱就直接导致孩子意志品质薄弱。”郭树林说。

  郭树林认为,社会快速发展,孩子面对太多的诱惑,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在某一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孩子在成长缺乏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自信心,这也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一大因素。

  “掌握技能的多与少,与是否获得成就感并不相关。”郭树林说,虽说现在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社会总是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孩子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成就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变成反噬,累计在身上就成了负担和压力。

  东城一中心理专职教师张阳也认为,很多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的孩子大都和家庭有关,很多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校长:网络信息对孩子冲击太大 心理和生理无法同步成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智飞也认为,社会大环境下,父母压力大,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过少,虽然物质生活很充足,但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温暖太少,很多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孩子们接受了海量的信息,网络游戏、自媒体给孩子们的冲击太大,导致心理和生理无法同步成长,特别是手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情绪低落、封闭自我 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行为

  孙彦说,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往往会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出现胸闷、头疼、肚子疼等症状;有的还会沉迷于手机、拒绝上学,容易冲动、烦躁、封闭自我;有的会昼夜颠倒、生活混乱;严重者则会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

  “大人有时候会觉得孩子是作,无法理解,导致孩子不能及时就诊。”孙彦说,有的孩子会和父母产生敌对情绪,拒绝就医,认为去了医院就证明自己有病、进而证明父母是对的。

  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检查内容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检查内容。

  教育部指出,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

  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的分布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等。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如何看待抑郁症筛查?

  非常有必要 科学监测才能引起重视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无论是老师还是医生,都表示非常有必要。

  东城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张阳说,日常工作中,心理老师有时候提出学生有抑郁倾向,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检查,经常有家长不愿意接受,认为孩子是矫情。科学筛查和监测才能引起家长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也可以让孩子尽早得到专业的治疗。

  “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高兴,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这次终于提高到了操作层面。”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心理专职教师郭树林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培养应该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孙彦说,能把抑郁症防治提升到如此高度,足见国家对此事的重视,这对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开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对于筛查有何建议?

  不能迷信测试 快速识别后仍需前往机构就诊

  如何做好筛查,孙彦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加大科普宣传,让家长、老师、学生更加科学地看待抑郁症,“抑郁症并不可怕,就和心理感冒一样。”孙彦说,给家长、老师、学生进行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打消顾虑,科学认知,进而主动识别,一旦发现问题要勇敢走进心理科的大门。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工具,通过问卷测试快速识别,同时也不能迷信于测试,一次测试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发现问题,仍需前往专业机构就诊。

  建议先行试点 由专业人士开展

  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郭树林也认为,心理测试可以做,但不能以一两次的得分来下结论,毕竟这和做测试时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需要做,以免引起恐慌。”

  郭树林认为,应该先在全国做一些试点,通过试点摸索出成功经验,然后再进行推广。这些试点单位一定要是经济比较发达、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已经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

  “中学生思维及其活跃,一旦解读不到位,如果只是抑郁倾向,解读过度就有可能转化为抑郁症。”郭树林说,筛查时还应该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同时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这所学校的心理问题学生数量有所减少

  据了解,西安电子科大学附属中学从2019年已经开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该校校长李智飞说,这项工作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由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测评在网上进行,通过限时答题、机构综合评定后给出心理测评报告。学校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如果测评报告存在异常,则需要进行人工了解,再次查看报告是否准确,同时制定心理健康引导方案。

  第二步为学生心理情况摸排,通过给家长发放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表,填写学生的家庭表现,班主任和心理老师通过梳理,发现异常的再由心理教师进行分析。

  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有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中心,布置了发泄室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室,为学生提供团队辅导、个人咨询、云平台等心理咨询服务。如果班主任发现学生心理异常,或者学生自己感觉异常的,均可寻找心理老师进行咨询。

  为了弥补专职心理教师的不足,学校引入社会力量,在初二、高二年级定期为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进行生理、心理的专业辅导。同时为家长提供每学期一次的家庭教育指导,教会家长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入学筛查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入校以后进行深度的教育。”李智飞说,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期开展常规教学时就会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针对性施测。也能有效预防未成年极端事件的发生,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近年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没有增加,反而有小幅度的减少。”李智飞说。

  这所学校正在准备开展心理测评

  东城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张阳说,学校目前已经购入软件,准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张阳称,在此之前,学校已经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学校还组建了心理社团,每个班设置男女两名心理委员,负责危机事件的上报,如学生情绪异常、家庭变故等情况。

  学校还为初一、高一的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目前是纸质档案,随后会建立电子版,根据档案筛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有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一个班级在机房里,40分钟就能完成测评。”张阳说,测评就是为了做好筛查,进而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随后即将开展的测评,学校始终秉持保密原则,学生的档案只有心理老师可以看,即使校长也不能看。

  预防青少年抑郁症 家长应该“持证上岗”

  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教师郭树林认为,原生家庭对人心理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学校只是社会性的引导。要从根源上解决青少年抑郁问题,家长一定要做好心理知识和育儿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在孩子7周岁之前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因为7岁之后人的性格和人格的基本特征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了解了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果出现异常表现或者和家长期望不同的表现,这些知识就可以辅助家长控制情绪,做好判断,进而科学解决。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的情绪,只是一味发脾气,这种负面、激烈情绪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孙彦说,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抑郁,家长应该“持证上岗”,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家长不应再以自己小时候的标准来看待当下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压力大、自主意识强,不能以压制来代替教育。“一定要学会倾听,听比说更重要。”孙彦说,只有认真聆听、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

  孙彦认为,家长尤其要注意四个问题:首先不要把医院当做4S店,医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应不断学习心理知识和育儿知识,和孩子共同成长;其次不要让“手机游戏”背黑锅,孩子打游戏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他可能只是打发无聊时间,通过游戏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现实中他的情绪找不到出口;要放在生命的长河中去审视孩子当前的困惑,成绩、早恋等问题回头再看并不是多么大的问题;最后,父母应该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让自己的职业困惑、夫妻关系影响到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情感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抑郁症 青少年

上一篇:只需8元邮费不必实名 陕西免费发放艾滋病自检试剂盒 下一篇:生态杀手“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西安情况如何?记者去植物园探访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