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37期|明德门:大唐第一国门的历史与荣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1-11-21 21:44:42 编辑: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明德门是怎样的一座城门,为什么说它在过去的发掘中尚无先例?它的发现对确认整个唐长安城的布局有何重要意义?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什么?当时的城门交通和门禁制度是怎样的?明德门见证了哪些重要历史场面?朱雀大街两边,曾住过哪些名人?这座宏伟的城门最后是如何湮灭的,带给了人们哪些思考?

\

  11月15日,“陕西文物探探探”在之前实地探访隋唐圜丘遗址拉开这趟历史穿越的序幕后,“探访长安城中轴线”系列直播报道第一站来到了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本期直播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隋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老师两位重量级主讲嘉宾,为网友们进行了实地深度解读。337万人次网友观看了本次网络视频直播。

  1地位:唐长安城中轴线上的正南门

  正在建设、即将交付的明德门遗址公园内,通过“原址地面标识”方式展示的明德门门道、城墙、城壕、路桥等已经展现在市民眼前。而广场北侧采用“异地意向性标识”方式进行展示的红色建筑,按1:1的比例展现了昔日明德门的轮廓,十分吸引附近路人的目光。

\

  王双怀教授介绍,明德门是唐代长安城外郭城的正南门。长安城作为唐代国都,是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外郭城面积最大,从东、南、西三面将皇城和宫城包裹其中。这座城市的整体布局是长方形,它的中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朱雀门大街到明德门。

  这个中轴线是非常重要的。从明德门到朱雀门长度5316米,是真正的十里长街。它的宽度在155-150米之间,把长安城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东边归万年县,西边归长安县。所以,它是唐都长安城名副其实的中轴线。

  现在的西安市就覆压在唐都长安城之上。不过由于城区不断扩建,现在的西安比唐长安城要大。现在西安的中轴线长安路是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和唐都长安城的中轴线相比,偏东了700多米。

  为什么偏东了700多米?因为明代在修西安城的时候,钟楼本来在广济街口,后来被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当钟楼成了明代西安城的中心,向南正好是现在的长安路。

  中国古代有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就是中轴线理论。它对后来的城市,比如对开封,对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等都有直接影响。对日本的城市如奈良时代的平城京,以及韩国一些城市也都有影响。

  为什么要有中轴线呢?因为在古人看来,天人之间是感应的。在天上,紫薇星(即北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主星;在地上,天子就是皇帝,代表天来统治人民。紫薇星在天庭的正北端,那么天子的宫殿就应该和它相对应。从长安城宫城的南门承天门到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所形成的中轴线,也是与天上的子午线相对应的,这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和秩序观。

  李春林老师介绍,发现明德门就相当于确定了长安城的中轴线。因为唐长安城呈严格的东西对称布局,确定这条中轴线不仅对了解唐长安城整个城区覆盖范围、具体空间布局有意义,对了解唐代城门城防设施的具体形制等也有重要意义。

  2规模:中国古代外郭城城门最高规格

  隋唐时期的朱雀大街,南边宽155米,北边宽150米,40辆大卡车可以并排行驶。如此壮观的明德门曾见证过唐代历史上哪些重要场面?

\

  李春林老师介绍,长安城东、西、南三面共有九门,根据钻探的情况,除明德门外,其他各门都是三个门道,只有明德门是五个门道。可能是因为明德门是长安城的正门,所以建筑形制和其他各门不一样。

  王双怀教授介绍,其他的门都是三门道,而明德门是五门道。明德门总面积达866.25平方米,其他的城门是400多平方米。可见明德门是最壮观的。有人说,可能丹凤门更大,也是五门道,但它是皇宫大明宫的宫门。在中国古代外郭城城门中,没有哪一个比明德门规格更高的了。作为唐都长安城中轴线上最南边的城门,明德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距今已有1437年。后来在唐高宗永徽五年重建,即便从这时开始算,也已1367年了。

  正因为这个城门很重要,唐代一些重要礼仪活动要在这一带举行。在明德门外东边一公里左右有个非常著名的礼仪建筑叫做圜丘,也就是天坛。唐代的天坛非常重要,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天坛,同时也是祭祀活动最频繁的天坛。最重要的祭祀时间是冬至,皇帝祀天要从宫城出发,从朱雀大街一路南来,出了明德门,然后才向东去。活动举行完了回来的时候,也要从这地方进城。出城进城,这地方都是集结点,都要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仅唐太宗因为祀天就从这个城门出来了四次。

  除了是祀天的必经之门,如果发生天灾人祸,比如好久不下雨特别干旱,或者雨下得太多了长安城的交通都不便了,在这个时候也要祭祀。祭祀的地方就在明德门外,在这地方举行禜祭,希望通过祭祀来驱散灾害。

  有时国家举行一些重大的外事活动也会到明德门来。比如唐代有时会举行大量的献俘活动,就是国家取得了大的胜利之后要献俘,俘虏也是要到这地方来,然后再去太庙。

  3门道:进出有序 人车分流 中间为皇帝专用

  在明德门遗址公园的中间部位,是以“原址地面标识”方式展示的明德门门址,以及城墙、城壕等。门道共五个,每个门道两侧都有成排的红色排叉柱。城门外侧有城壕,正对中间门道的城壕里有一只石龟。

\

  李春林老师介绍,1957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对明德门遗址进行了调查,此后进行了多次发掘。最近一次是2018年到2019年,也是发掘范围最大的一次。

  经考古发掘,明德门共有五个门道,平面呈长方形。城门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包砖壁厚约0.5米。五个门道的建筑形式相同:门道宽5米,进深加包砖壁为18.5米。各门道之间的夯土隔墙厚2.9米。门道两侧都有排叉柱的柱础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各柱础坑相距约0.5米。象这样“一门五洞”的庞大城门,在过去的发掘中尚无先例。

\

  在东边第一个门道中发现保存有残长3.7米的石门槛,是青石制作的,表面没有纹饰,有车辙的沟槽。从车辙位置看,应该有四道车辙,一个门道可以两车并行。在中间门道内残存有0.5米长的一段石门槛,也是青石,但制作精致,三面都雕刻着蔓草花纹。上面的花纹中有一个浮雕的兽,可能是狮子,侧面的花纹中有线雕的鸳鸯,看起来非常讲究。

  在五个门道中,只有东西两端的两个门道有车辙,而且有的车辙是从中间三个门道的前面绕至两端的门道通行。可见当时中间的三门是不准行车的。这应该与文献所说“凡宫殿门及城门皆左入右出”的制度有关。这个“左入右出”是按城门的朝向来表述的,如果按照人车行进的方向,和今天一样也是靠右行的。

\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东西两端的两个门为车马出入通行,其次的两个门应为行人出入通行。最中间的门,从雕刻精致的残石门槛来看,应该是不准一般人通行的,很可能是专供皇帝每年南郊“郊祀”和其他出行时通行。

  “明德门遗址的发掘,为了解隋唐时期明德门的形制布局,门内外关联建筑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为遗址本体的保护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丰富了隋唐长安城中轴线的考古学内容。”

  在东边第一门道可以看到地面上复原展示的车辙痕迹,石门限上的豁口正对着车辙。 王双怀教授介绍,车从车辙是可以过石门限的,由此也能看来车子的轮距是固定的,车辙是硬化处理过的。其实车辙在秦朝开始就是法定的。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用榆木做成的,上面用铁乳钉固定,容易把路面轧坏。从秦朝开始,修道路就会对车辙做硬化处理。这样车轮压在硬化过的车辙里面,就不会把路面压坏。而唐代“左入右出”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人尚右的习惯有关,这一规则使出城和进城的通道分开,可以防止撞车。

\

  李春林老师介绍,在城门外边正对着中间门道的唐代晚期渠道里面,发现了一个石龟。出土发现时,石龟的头朝南,向上仰着,下面填有砖,被放置得前高后低,应该是有意识这样放的,所以其寓意可能比较有讲究。“我们猜想是不是古人想以此来镇邪或镇水?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城门内各门道之间的隔墙北边,各有水缸两个,共八个。从考古发掘情况看,都是埋了一半,露了一半。这些缸可能是用来盛水以备“门仆”洒扫城门之用,也可能是兼作防火之用。

  4城池:城墙非全包砖 内有马道外有吊桥 尚未发现马面

  明德门门址东西两边各有复原展示的一段城墙。在西段城墙的北侧,有对马道的复原展示。在东段城墙内部,建了一座博物馆,目前正在布展。

\

  王双怀教授说,古人修城墙就要在外面挖壕沟,所以唐代城市其实有两道防御设施。要攻城首先要过护城河,唐代的护城河宽度大概是9米,深度有4米多,平时里面也是有水的。而城墙高度有八九米,上面有各种防御设施,有弓箭手。所以过护城河难,要攻城就更难。

  李春林老师介绍,明德门是唐长安城南郭墙的正南门,其两侧城墙走向基本接近正东正西。其中西侧城墙向西一直延伸到高新区丈八东路的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唐长安城外郭墙的西南角拐点就在那个位置。东侧城墙向东延伸的东南拐点可能在新开门附近,但那这一段建筑比较密集,探查工作难度大。长安城的东郭墙也存在同样问题,所以考古工作目前还没法做充分。

  唐代的城墙并非全部包砖,除了城门结构部分包砖的,地面散水也可能会包一部分,墙面都是素夯土。上城楼的马道又被称为慢道,在城墙的里侧。“我们在城门西边向西发掘了一段城垣,在由城门墩的西端向西17.5米处,发现它向内矩折了3米,然后又继续向西。这一矩折部分,就是上城的马道,马道宽3米左右。从对称的形式看,东边也应有同样的上城马道。举行礼仪活动的时,应该是可以上到城墙和城门楼上的,有记载在明德门城楼上还接待过外国使者。”

  对于复原展示的马道,两位老师均表示不应该是台阶,而应该是斜坡,另外马道是包砖的。

  李春林老师介绍:“一般只要有城门城楼,就会有马道。但马面就不一定了。尽管马面的出现是比较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城市就已经有发现。在甘肃一带也发现过很多金代、元代的马面。但我们做这么多年工作,在长安城西郭墙、南郭墙部分还没有发现马面的迹象,也可能是因为发掘面积有限。”

  王双怀教授认为,马面是城墙向外突出的部分,是城墙的外围防御设施,可以利用相邻的两个马面从两边对攻城者进行射击,以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唐代的城墙有无马面,虽然还没有考古资料做证据,但应当是有的。因为城墙有了马面,才能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

  李春林老师介绍:“我们还发现三四块砖上有绳子磨损的痕迹,推测当时的城壕上可能有吊桥,这些痕迹可能是门楼上边牵引木桥的绳子磨的。当时五个门道应该是各有一个吊桥,可能晚上就收上去了,白天就放下来了。”

  除了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城墙会不会也有马道、马面、护城河?

  李春林老师说,城壕是修城墙的过程中开挖的,城和壕几乎是结合起来同时形成的。城建成了,护城河也就有了。但中轴线上的城门目前只发掘了明德门,朱雀门、承天门尚未发掘,情况还不清楚。

  王双怀教授认为,由于防御、排水的需要,皇城和宫城应该也会有相应的通道和设施,但可能不会像外面的护城河那么宽。

  5、门禁:击鼓300声开关城门 开和关顺序正好相反

  在明德门门道遗址南边,有一个复原展示的坐东朝西的房址。

\

  李春林老师说:“我们在明德门门址的东南侧发现了一处房址,这个房子座东向西,房址全长16米多,可能是五间,进深约4米。在这个房址相对的城门西南侧也发现有相同的房址一座,但因破坏严重未作发掘。”据文献记载,长安城有“门仆八百人”,这两座房址很可能是“门仆”值班的门房基址。

  “但在屋子的南边,我们还发现当时的遗址地面上有三个灰坑,是方形的,里面都是草木灰。所以我们又推测:是不是从城外进城的人来得早了,城门还没开,可以临时在这地方休息取暖?”

\

  有城门就会有门禁制度,那么明德门的门禁制度是怎样的?

  王双怀教授介绍,唐长安城的门禁非常严格。现在人说晨钟暮鼓,其实在唐代主要是击鼓,在承天门大街那地方开始击鼓。什么时间击,每天都要送时间的,要按照漏刻的时间。在击鼓的时候首先要送钥匙,每个城门都要送钥匙。

  每天早上开门是从外向内开:先开外郭城城门,所以明德门是先开的。然后再依次向里面开皇城的城门比如朱雀门。再接下来才能去开承天门。承天门进去再开宫门。早上起来到了开门时间,先是击钟,然后是300声鼓,鼓结束了外郭城的门先开,然后再开皇城门和宫城门。到太阳快落山了,这个时候又开始击鼓。关门是先关宫门,再关皇城城门,最后再关外郭城城门,和开门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

  晚上城里的人是不能出城的。各个坊的坊门在唐代前期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后期就松了。如果有特别的问题,比如皇帝外出回来了,或有重大的国事活动,或者外宾不远万里而来走到城门跟前了,这时由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临时开门。

  城门管理是很严格的。门下省的城门郎是专门管城门的。还有专门管钥匙的人,专门管时间的人。到了时间击鼓送钥匙,钥匙送去开了门再收回来。这种严格的管理,是为了维护着整个长安城的秩序,让老百姓形成一种习惯和概念,也是为了很好地维护社会治安。

  那么一般是早上什么时候开城门呢?王双怀教授介绍,早上开城门和晚上关城门,每天的时间都不是完全固定的,要根据漏刻来计算。一般是太阳出来后开门,太阳快落山时关门。

  6人物:朱雀大街两侧18坊 住过这些名人

  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沿中轴线向北,附近各个坊曾住过哪些名人?

\

  王双怀教授介绍,朱雀大街两边共有18个坊,东边9个,西边9个,因为靠近大街所以比较重要也是比较热闹的,在这些坊里生活着很多名人。

  比如朱雀大街西边皇城以南第二坊即通化坊里,就住过两个特别有名的名人,一个是颜师古,一个是欧阳询。

  颜师古是唐代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颜之推的后代。在唐太宗时期,颜师古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他按唐太宗的旨意修了《五经定本》。因为南北朝以来由于国家分裂,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就出现了歧义,很多经卷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所以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版本。唐太宗觉得,国家统一了,要实行科举制度,大家学的经典文字应当一样,所以让颜师古来做这项工作。颜师古收集了很多古今版本,然后加以考证,最终写成了《五经定本》。后来孔颖达在此基础上又写了《五经正义》。《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就成了唐代学校最重要的教材,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唐代科考,对儒学的测验考评完全都是按照这个本子的。所以,颜师古对唐代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欧阳询是初唐四大书法名家之一,据说他真草隶篆什么都能写,其草书就像“草里蛇惊云间电发”,龙飞凤舞的,可现在我们看不到他的草书。文献说他的篆书写得也特别好,我们也看不到他的篆书。现在能看到的是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写得特别好。他的儿子欧阳通也是个大书法家。但欧阳询是无论用什么纸什么笔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写出好字,欧阳通却只能在没有人的情况下,选自己喜爱的纸和笔才能写出好字来。欧阳询的字在唐代书法中是有特别地位的,据说新罗人到长安城来,都要特别准备一些钱买他的字,可见其影响之大。

  朱雀大街东边的名人就更多了,因为唐代的达官贵人主要居住在朱雀大街以东。有人统计过,现在知道的隋代知名达官贵人在长安城有住宅的是64个,其中在朱雀大街西边的就有45位,可见当时是东少西多。但到了唐朝,由于大明宫的兴建,很多达官贵人都要住在朱雀在大街的东边。唐代有名有姓、知道住宅分布情况的大概有514个,其中378个都在长安城东半部。

  在朱雀大街东边皇城以南第六坊兰陵坊里,比较有名的人比如武则天时代的一个宰相韦待价。他是长安韦氏家族的人,带领十几万军队修建了乾陵。另外,再比如朱雀大街东边皇城以南第四坊光福坊里,住着唐玄宗时期很有名的姜皎。姜皎特别聪明,年轻时就受到唐玄宗赏识,开元年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秘书监。结果他说话嘴不牢,有一次出去后把在宫中和皇帝讨论问题的秘密给泄露了。这是大罪,被人告发后从此淡出政坛。在唐德宗时期有个大臣叫权德舆,也曾官至宰相,他的文章写得也不错,也是住在这个坊。太平公主的房子很多,在这个区域的兴道坊也有房子。还有隋炀帝杨广当晋王时,也是住在这个区域的保宁坊。

  在朱雀大街东边,尤其是街西边的崇业坊、安业坊和街东边的开化坊、安仁坊,宗教文化比较发达,是佛教和道教信奉者经常活动的地方。

  在这个区域还有园林景区,有球场。姜皎就有个私人鞠场在他所住的光福坊。在朱雀大街东侧皇城以南第三坊安仁坊的荐福寺有戏场,这里是民众游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去处。

  7湮灭:最终被朱温烧毁 三百年繁华毁于一旦

  这么雄伟的一座明德门,到底是如何湮灭的?

\

  李春林老师介绍,明德门是被火烧后废弃的。各门道的两壁和路面大部分都被烧成了黑红色的坚硬烧土,发现了大量的木灰和炭块。从发掘的情况来看,永徽五年以前,这个城门就已经被烧毁过一次。永徽五年的重修,主要是门道的木构和城门楼观,此外是将路面加高、夯平。明德门的废弃,很可能是在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迁昭宗到洛阳的前后烧毁的。这一次毁坏很严重,连门限石都被烧炸裂了,可见火有多大。

  王双怀教授介绍,唐昭宗时朱温为了一统天下,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但他又害怕长安城落入李茂贞之手。这个人心胸特别狭窄:自己得不到,绝对不让别人得到。所以他让老百姓迁到洛阳去。房子怎么办?拆。拆不了的就烧。所以长安城的宫室、民居等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三百年繁华毁于一旦。自从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长安城就成了废墟。

  五代时期,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镇守长安城时,觉得外郭城这么大,房子都烧毁了,人也很少,就不要外郭城了,也不要宫城了。他把城外老百姓迁到皇城里面,把皇城的门又堵了两个,然后把皇城称作子城或者新城。所以到五代时期,长安城其实就剩下皇城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本来想定都西安,后来大臣反对,他就把次子朱樉派到西安来当秦王。朱樉对长安城进行了扩建,把唐朝的皇城城墙南墙向东延伸了一点,西墙向北延伸了一点,然后把它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西安城。扩建后他认为比较符合秦王的地位了,就作为西北的军事重镇。再后来,明朝越来越没有底气,老害怕别人进攻他,在全国各地开始烧砖包城,西安的城墙就用砖包裹起来了。正因为用砖包裹起来了,所以西安城保存得比较好,成为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墙之一。

  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化,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当然安史之乱后,还经过了多次战乱。唐代中后期,战乱是比较多的。所以《秦妇吟》里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战乱是导致长安城衰落的直接原因。但长安城的最终毁灭就是因为朱温的人为破坏。

  长安城的兴起,使这座城市不仅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而且也带动了整个中国中西部的发展,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同样,长安城的毁灭,也直接导致了西部经济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衰落。同时,唐代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为整个人类历史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公元7世纪至11世纪,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城市,非长安城莫属。正因如此,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应当说,朱温毁坏长安城罪孽深重。

\

  王双怀教授说,唐都长安是我国帝制时代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遗憾的是,这座城市被毁坏了。“我想,凡事成很难,千难万难,毁则很容易。长安城毁灭了,唐王朝灭亡了,中国辉煌的帝制时代结束了,这应当说是我们倍感遗憾、倍感痛心的事。但是,历史就是历史。”

  “经过千百年的岁月,现在新的西安又崛起了。现在的西安是我国第9个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在建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建设新西安、大西安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保存、保护、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应当说,西安是传承华夏文明、展示唐代文化最好的大舞台。在建设大西安的过程中,我们对唐代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其他朝代的历史文化遗存,都要妥善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要通过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来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来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考古资料照片由李春林老师提供/历史地图据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明德门 大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