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四十年前,大厦之门开了!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1-12-21 20:34:37 编辑:黎博恩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

  唱不尽骨肉情长

  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

  思乡水鼓动波浪”

  老一代厦门人的记忆里

  一定有这首《鼓浪屿之波》

  四十年前,这首歌在厦门传唱开来

  与这首歌共同走进人们记忆的

  还有轰隆隆的开山炮响

  在国务院批准下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在四十年前正式拉开了帷幕

  厦门

  一个风情与浪漫并存的城市

  凤凰花开,一年两季

  琴声悠扬,海浪伴奏

\

美好的日子藏在寻常巷陌

  生活的点滴全是“小确幸”

\

  这是2020年9月1日拍摄的福建省厦门市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一带城市海滨风光(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其实,现在的美丽和繁荣

  来源于一段光辉的“奋斗史”

  1981年

  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厦门

  开始建设经济特区

  那时候起,大厦之门开了

  那个年代

  这片土地几乎是一张白纸——

  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百业待兴

\

  厦门集美学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 摄(1983年10月15日发)

  人才短缺、面积狭小

  资金不足、思路亟待改变

  这些困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被爱拼敢赢的闽南人一一克服

  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

  福建省厦门市远眺。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 摄(1986年1月23日发)

  发展由改革破题——

  厦门率先利用外国贷款建机场、修港口

  率先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

  成立我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

\

  图为1983年10月正式启用的厦门国际机场。新华社记者 黄兴泉 摄(1984年8月25日发)

  “开山之举”让人看到“开放之诚”

  截至2020年底

  63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抢滩”厦门

  相比其他副省级城市

  厦门经济体量偏小

  但逐渐在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特有打法”

  ——“小而精”

\

  在厦门自贸片区现代码头,车辆在转运集装箱(2020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经济特区成立之初

  厦门以加工制造为主

  此后逐步放弃粗放型产业

  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在这里

  有企业“三天申请一个专利”

  厦门火炬高新区以2%的土地面积

  贡献了全市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

  2017年8月3日,厦门一研发人员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目前,厦门已形成

  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

  9条千亿产业链

  ……

  改革破题,创新驱动

  厦门经济充满活力、增长强劲

\

  这是2020年11月6日在厦门湖里创新园拍摄的无人驾驶餐车。新华社发(曾德猛 摄)

  40年来

  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1%

  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

  创造出全省14.5%的GDP

  26.2%的财政收入

  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额

  如今的厦门

  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也是“鸟语花香的乐园”

\

40年前

  厦门岛西南部的筼筜湖

  杂草丛生、污水乱排

  湖水又黑又臭

  经济特区建设以来

  厦门市打响了筼筜湖环境整治的硬仗

  经过多年持续综合治理

  一池湖水换新颜

  这里成为厦门“城市会客厅”

\

  位于厦门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筼筜湖,被誉为“城市会客厅”(2020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筼筜湖的巨变

  只是厦门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

  这是座很“爱美”的城市——

  虽然寸土寸金

  却将近六成土地划入生态屏障区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

  这里不惜将跨海大桥改成隧道

\

  这是鼓浪屿上一个最有特色的景点,中华白海豚雕像(2017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给“市鸟”白鹭

  专门保留了栖息小岛

  ……

\

  白鹭在厦门筼筜湖边觅食(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经济发展了

  生态保护了

  游客络绎不绝

  无不沉醉在这优美的风光里……

  “高素质、高颜值”

  厦门这张名片蜚声海外

  沧桑巨变的“大厦之门”

  也映照着海峡两岸的融合之路

\

作为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

  厦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因台而设”

  如今

  这里台企工业产值

  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一

  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等进口量

  稳居大陆第一

  成为大陆最大对台贸易口岸

  目前

  有超过12万名台胞

  在厦门工作、生活

\

  朱慧宁是一名来自台北的“80后”。因看好大陆网红经济的发展前景,2016年,她第二次来到大陆,在厦门成为一名网红经济创业者,如今已拥有20万粉丝。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开大厦之门

  纳四海波涛

\

  这是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拍摄的鼓浪屿景观(2017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鼓起改革开放的风帆

  历经40载艰苦奋斗

  曾经风高浪急、发展受限的“弹丸之地”

  如今正不断向

  高质量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厦门

  我们期待更多的奇迹!


来源:新华社

相关热词搜索: 厦门 经济 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