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区正式解封,医护人员送患儿和家长出院。
隔离区内医生精心照顾患儿
“马上要离开这里,感觉像离开家人一样,有些舍不得。”12月28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隔离病区解封在即,一名在此集中医学观察了14天的孩子家长白先生禁不住感慨。
隔离那晚
医护很忙乱 家长很不安
12月14日17时左右,因为与一位阳性病例同时就诊于发热门诊,包括白先生和孩子在内的7个孩子、9名家长,作为密接者被转入省医院儿科一病区紧急隔离。回想起开始隔离的那一晚,医护人员用“紧张、忙乱”来形容。他们说,接到病区隔离密接者的管控命令后,病区护士长张茜带领着所有留守人员,转移安置原有病人,腾空病房,重新设置感控流程,忙得一宿没合眼。一个密接孩子的家长反复高声质问,“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忙了一晚的护士李妍再也没忍住委屈的眼泪。
集中隔离的最初两天条件有限,家长的无助、恐慌和焦虑全部化为对医护的抱怨,他们甚至临时建起了一个微信群,商量着怎么“跑出去”。“我们都有孩子,也会担心。所以无论家长怎么激动,我都能理解。”一病区主任王菊艳说,等家长们情绪发泄完了,再理性地告诉他们为什么必须待在这里。
知道孩子和家长也不容易,病区的24名工作人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舍昼夜辛劳,与病患共同抵御疫情,让隔离病区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医护人员学着默默接纳家长的情绪,把每一次查房、护理、治疗,每一次消杀、送餐、清洁,当作与他们沟通的机会,一遍又一遍进行安抚,“隔离在这里,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更何况孩子还生着病,有我们照顾会好得更快。”隔离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家长们的焦虑也慢慢得以缓解。
努力和付出
让医患心慢慢贴到一起
被隔离的7个孩子中最大的8岁,最小的仅48天,入院后有的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有的是支原体感染。病区7名医生分两班,9名护士分四班,便承担起这些孩子全部的治疗任务。仅48天的小宝宝田田,刚进入隔离病区时发热、吐奶,全身红疹,经过两周的治疗和护理,体重稳增,精神很好,查体时还会对着医生笑。不到4岁的壮壮因高热惊厥入院,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有一天被发现趴在床上不愿起来,医生韩伟担心脑炎的可能,请示二线主任王菊艳。经过各方协调,晚上10点趁人少时护送壮壮到发热门诊移动CT处检查。检查无异常,终于放心给壮壮按既定方案进行治疗。解封时,小家伙都开始在病房欢蹦乱跳了。
孩子们康复顺利,家长却小状况不断。朵朵爸爸隔离第三天低热,医护人员查看后判断可能是洗头受凉,叮嘱多喝水,半天后体温恢复了正常。身体一向健康的小琪奶奶突然感觉胸闷气短,收缩压达170。医生紧急联系心内科专家视频会诊,判断是压力过大导致的血压升高,建议适时调整,勤测血压。壮壮姑姑半夜反映对消毒水过敏,护士想方设法取来抗过敏药,缓解消杀带给她的不适。
这些努力和付出,家长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关心爱护着这些辛苦的医护人员。李聪每次做完护理,都会听到孩子甜甜的一声:“谢谢阿姨”;护士站保存着孩子们送给工作人员的画,柜子里更是装满了家长委托家人送来的水果、饼干。有一天,医生高颖查完房正准备离开,家长对她说:“这次多亏了你们,是我们害你们离家别子来这里。”
忙碌了14天的队伍
休整后将再出发
12月28日,解封的这一天终于来临!一大早,家长们收拾整齐,翘首以盼,孩子们在走廊开心地跑来跑去。家长白先生说,这些天隔离区消杀很规范,几轮核酸阴性之后,大家也感觉医院很安全,慢慢放下了担心,明白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从最初的抗拒、惊慌,到后来的接纳、安定,又变成离别时的感激、不舍。
从14日接到隔离密接者命令那一刻起,7名医生、9名护士、3名门诊护士、4名实习生、1名保洁组成的团队毫不退缩:转运患儿,清洁病房,全面消杀,核酸采样,物资保障……忙碌却有序,紧张也从容。14天里,随着孩子和家长从烦躁不解到心情平复,再逐渐转为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都说看到了自己的价值。28日22点,送走最后一位家长和孩子,这支战斗了14天的团队终于也将与家人团聚。短暂的休整之后,大家会再出发,就如穆志龙医生在工作日志中所写:“我们将重回这里,随时待命,准备为抗击疫情冲锋陷阵。” 文/ 记者 马相 图/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