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全力以赴,守住‘零感染’红线底线,保障‘零死亡、零外溢’。”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赴西安市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医疗队队长张玉莲说。
西安疫情发生以来,作为省级三甲公立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受命组建三支医疗队,共199名队员,其中,共产党员75人,医生43人、护士153人,院感专干3人,由党委副书记张玉莲带队,分批奔赴西安市新冠患者定点收治的胸科医院和航天人民医院,战斗在新冠重症病区、新冠涉外病区的关键战场。
小细节也万万不能疏忽 病房每天消杀至少3小时
陈慧,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管护师。去年12月30日开始整队集结,1月1日正式进入涉外病房,这里收治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从境外回国人员。由于感染风险大,医疗技术和综合能力要求最高,因此冲锋陷阵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党员专班成员,护士更是各护理小组的组长。
“医疗队还有不少90后,与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面对面较量,有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紧张,张书记一直给大家鼓劲儿,强调只要操作过硬,防护过硬,就一定安全。”陈慧说。医疗队是闭环管理,大家住在酒店,每天倒班,专车送到病房楼外,直接进入病区,每天在路上,利用坐车时间,陈慧都会随机“考试”,询问大家各种突发问题该如何安全处置,到了医院,陈慧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个队员穿戴防护服,每个细节都不能有一点疏忽,全部检查完毕,最后一个进入病区。一个班6个小时,大家穿着层层防护服,全程戴口罩,不能吃不能喝,一个班下来脸上都是N95口罩刻下了的深深印痕。
由于没有护理工、清洁工、送餐员,从打针治疗、咽拭子采集等治疗,从病房所有的消毒再到患者的吃喝拉撒等生活各种琐事,全部都是护士们承担,工作量非常大,每天仅仅是病房的全部消杀,就需要忙上至少3个小时。
“刚来的时候觉得挺累,现在更多的是自豪,自豪我们这个团队的优秀,自豪自己能够为西安战疫出一份力。”陈慧说,现在涉外病房不少患者都高高兴兴地出院了,每次看到他们出院时轻松的背影,自己也很开心,在涉外病房战斗的这段记忆必将成为人生中的珍贵记忆。
第一批患者出院的时候 我坚信春天和希望一定会来
2021年12月30日下午,正在上班的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主管护师刘莉莎接到通知组队支援一线,急忙交接完工作回家收拾东西。一路快跑回家,胡乱塞满行李箱又返回医院集合,这期间,3岁的孩子一直想搞明白妈妈要去干嘛,她几乎没搭理孩子,因为总担心自己张嘴就会掉眼泪。由于担心路上有耽搁赶不上大部队,选择地铁+自行车+跑步,经历了这辈子从没有过的气喘吁吁,因为她明白,从这一刻起,将经历一段和往常完全不同的生活。
经过学习和培训,一天后刘莉莎和队友们踏进了胸科医院病区的大门,进入涉外病区工作。因为病毒传染性太强,所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走路慢慢的,行动慢慢的,说话也慢慢的,一群缓慢的大白让整个病区充满了莫名的可爱。
为了严密防范感染,队员们的防护等级从二级提升为三级,护目镜外还要带上面屏,原本两双手套就够用,现在也增加为三层,视觉和触觉都下降了50%,尤其是不间断的手卫生让原本血液流通就不畅的双手温度进一步降低。看不清、摸不准怎么扎针抽血?这成了护士们需要面对的新的困境,加之确诊患者心理都相对敏感,只扎一次成为队员们的共识,“一开始确实很难,我们就努力去看,去摸,慢慢的就找到看准、摸准的方法,也都做到了一针见血。”
除了扎实的救治工作,刘莉莎和队友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因为一些生活习惯的不同,隔离病区的患者多少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为此,队员们专门开办了患者交流会和读书报告会,通过一些古典音乐和文章分享来缓解他们的情绪。“有一期我们一直在播放《渔舟唱晚》这一类古典乐曲,播了好久好久,第二天一位患者告诉我,他失眠很久了,结果听着音乐竟然踏实的睡了9个多小时,很感谢我们。”刘莉莎说,当病区第一批患者出院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开心,坚信春天和希望必将到来,如今,病区里的多数患者已经病愈出院,春节也即将来临,刘莉莎和同事们还将依然留在病区,陪伴患者带去温暖。
丰富活动来为焦虑患者解压 暖男医生每天当“陪聊”
在忙碌的工作中,医疗队员们注意到,由于境外输入患者一般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隔离和治疗,情绪比较压抑、焦虑,因此,医疗队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
朱舜明医生,18年党龄,从部队转业到陕西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党员专班骨干成员,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两年前,虽然也主动报名,最终却未能奔赴武汉抗疫战场,成为医生生涯的一大遗憾。如今,在家乡,他再次挺身而出。
“在传染病隔离病房上战场,是第一次。”朱舜明犹记得新年的第一天,他走进病区的时候,紧张、激动,当时同事悄悄为他拍的视频上,背影看起来是那么坚韧。
朱舜明告诉记者,目前病房内的涉外患者以轻症为主,有中间复阳的患者,病情都很平稳。医疗队开展个性化评估,治疗上以中医药为主,辅助以俯卧通气,少数患者服用西药,还开展了患者俯卧位穴位按摩、呼吸操、健康操等综合性服务,营养、睡眠都要关注和调整。
相比起病情来说,患者的情绪也令人关心。由于从境外回来要集中隔离,隔离期间发病再治疗,有的患者中间又复阳,治疗周期可能长达几个月之久,难免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为此,医疗队专门在病区建立心理援助驿站,建立医患微信群,带着患者做呼吸操和健康操,定期推送疫情防控和康复知识,开健康处方单,举行线上联谊朗诵等丰富的活动,来为患者们解压。
因为有留学经历说一口流利英语,又很有耐心,给涉外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成了“暖男”医生朱舜明每天的日常。“有一位患者,焦虑情绪很严重,我每天都要和她聊半个多小时,主要是听她倾诉,释放了之后,情绪就会好一些。”朱舜明说。如果有一天他不在病房,患者还会想念这项“陪聊”服务。有的患者爱吃鸡蛋,朱舜明会和同事们把自己的鸡蛋留给患者。对于这些生活上的特殊要求,医疗队总是尽可能满足大家。因为,在战疫面前,医护和患者都是同舟共济的战士。
“从1月1日进入涉外病区至今共收治34人,多数已治愈出院,无一例转为重症,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外溢。”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玉莲表示,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对全体党员发出“零感染 我先行”倡议书,特别加强了涉外病区管理,成立了医护党员专班,党员带头,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冲锋在关键岗位、最危险的区域,让党旗在新冠病房高高飘扬。严冬渐逝,医患携手,正迈向蓬勃的春天。
华商报记者 李琳